鄭州市骨科醫院(450000)馮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1例膝關節鏡下關節半月板縫合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23~66歲。觀察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齡22~67歲。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術后常規康復:術后待患者半月板愈合后再進行康復鍛煉,同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囑患者可下床時自行進行康復鍛煉,鍛煉程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觀察組患者給予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在患者佩戴康復支具后進行訓練,術后1d,按摩患者的踝關節,囑患者進行主動踝關節屈伸運動,并自主進行足趾活動、腘繩肌等長訓練,所有訓練在不增加患者疼痛的前提下進行;術后2d對患者進行直抬腿、側抬腿訓練,訓練時以患者主動為主,若患者無法主動進行則進行被動活動;術后4~6d可進行床下訓練,依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鍛煉方式,初始保持在5min以內,隨著患者的承受能力及功能的逐漸恢復而增加鍛煉時間;術后7d患者可自行進行站立、行走訓練,不限時間,同時可適當增加訓練時間,逐漸進行負重鍛煉;術后2~8周,逐漸增加患者的負重訓練,主要進行肌力強化訓練、康復木質樓梯上下訓練以及在康復訓練器械上進行上抗阻伸屈關節訓練,注意訓練節奏,避免超負荷訓練,不僅鍛煉患肢,需要雙肢同時進行鍛煉;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月對比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于手術前后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該評分共包含8個項目,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效果越佳。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感進行評價,該評分總分10分,分數越高證實患者的疼痛感覺越強烈。③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值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膝關節功能及疼痛度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及疼痛度均得到顯著改善,但觀察組患者改善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附表。
2.2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79%(感染1例),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4.55%(關節活動受限2例、肌肉萎縮1例、感染5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鏡下關節半月板縫合術能夠有效修復半月板,促進其愈合。但手術治療后僅僅能夠達到修復的目的,而術后半月板功能的重建,以及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依然需要依賴術后康復訓練的介入[1]。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Lysholm評分及VAS評分對比(±s)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Lysholm評分及VAS評分對比(±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Lysholm評分(分) VAS評分(分)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55 50.09±5.51 73.39±7.11△ 6.61±1.09 4.03±0.70△觀察組 56 50.11±5.60 88.97±7.03△▲ 6.66±1.11 2.91±0.68△▲
該研究中,通過在術后早期給予患者康復支具應用,既能夠保證關節部位在術后處于制動狀態,同時又能夠避免對半月板的擠壓、牽拉,但又不會對關節的正常結構造成影響,更利于康復訓練的展開。術后聯合早期功能訓練,對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進行訓練,可有效避免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同時,及時的鍛煉能夠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及保持關節穩定性,促進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以及半月板的快速愈合。該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Lysholm評分及VAS評分的改善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半月板功能的重建,加快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國內相關文獻[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通過促進半月板的愈合及功能重建,改善滑液循環與軟骨代謝等,應用于膝關節鏡下關節半月板縫合術后患者效果顯著,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減輕疼痛,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