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譚琳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梗死患者7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53~76歲。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52~7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依據腦梗死的常規護理流程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如保持病室清潔安靜,空氣新鮮,注意保暖,防止受涼;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并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組予以肢體功能訓練配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肢體功能訓練。①指導患者在急性期臥床休息,保持肢體功能位置,并定時按摩、推拿,協助患者做肢體被動活動,以防肌肉萎縮。②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主動鍛煉,逐漸增加活動強度。③指導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服、洗漱、大小便等。(2)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關心安慰患者,耐心解釋病情,講解肢體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消除患者緊張心理,使其配合治療和康復訓練。②定時翻身叩背,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注意皮膚護理,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褥瘡的發生。③遵醫囑用藥時,應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等不良反應,如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3 觀察指標 于入院時及出院前分別應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1]評估兩組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功能恢復越好。于出院前采用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2]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共26個項目,分為五個領域,即軀體、心理、社會、環境和綜合,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功能恢復情況 對照組與觀察組入院時FMA評分分別為(35.57±7.17)分、(35.42±7.14)分;出院前分別為(46.45±8.22)分、(52.31±8.31)分,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活質量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160萬人死于腦梗死,而存活下來的腦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給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基于此,給予腦梗死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以協助其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極為關鍵。
附表 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軀體 心理 社會 環境 綜合對照組(n=36)18.71±5.36 18.23±5.24 19.25±5.47 18.72±5.33 19.81±5.57觀察組(n=36)22.32±5.41 22.27±5.32 24.13±5.52 22.46±5.37 25.11±5.63 t 2.844 3.246 3.768 2.966 4.015 P <0.05 <0.05 <0.05 <0.05 <0.05
肢體功能訓練與護理干預結合運用,使整個護理過程中始終貫穿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依此制定訓練計劃,從而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提高生存和生活質量。本研究對腦梗死患者予以肢體功能訓練配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及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均較高,表明通過肢體功能訓練配合護理干預,利于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但由于長期臥床,肢體活動受限,同時對功能訓練缺乏了解,易產生恐懼、害怕等心理,不利于身體恢復。故給予肢體功能訓練配合護理干預,通過心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等心理,爭取患者的配合,利于護理工作展開。通過肢體功能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通過翻身、皮膚護理等措施,能減少肺炎、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實施肢體功能訓練配合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