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和祥,尹皚,何田,方和俊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犬髖關節脫位多因外傷所致。髖關節脫位多為髖關節前上方脫位,少數為后上或下方脫位。患犬患肢不能完全負重,活動范圍改變,其關節疼痛、腫脹,患肢縮短或延長。
患犬兩歲,體重5.8kg,被撞傷后,右后肢跛行,不能負重。
1.1 臨床檢查 病犬體溫39.4℃,心率95次/min,精神萎靡,右后肢提舉,其左右髖關節部不對稱,右側疼痛,髖關節以下未見異常,據此疑為髖關節脫位。
1.2 實驗室檢查 抽取患犬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查,結果其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比正常值略高。
1.3 X線檢查 取腹背位和右側位拍X光片(圖1、圖2),結果顯示病犬髖關節前上方脫位。
2.1 閉合性整復與固定 患犬全身麻醉,側臥,患肢在上。術者站在患犬背側,雙手拇指按壓大轉子并用力向股骨的遠端推送,助手握住股骨遠端向內側旋轉。如此整復多次,復位未成功,遂采用股骨頭和頸切除關節造型術進行治療。

圖1 腹背位X光片

圖2 側位X光片
2.2 股骨頭和頸切除關節造型術
2.2.1 術前準備 犬術前6h禁食,術前2h禁水,建靜脈通路,靜滴頭孢曲松鈉0.12g。器械、敷料高壓滅菌,備好麻醉機械、物品,手術人員手臂常規消毒,穿手術服、戴手套。
2.2.2 麻醉與保定 按0.5~1mL/kg體重緩慢靜脈推注丙泊酚,作誘導麻醉。犬麻醉后,插入氣管導管并固定,然后開啟呼吸麻醉機,設好呼吸麻醉機模式,并做好麻醉監護記錄。
病犬左側臥保定,患肢在上,術部常規除毛、消毒。
2.2.3 手術過程 選擇髖關節前外側手術通路,從髂骨后1/3的背側緣開始作一弧形皮膚切口(圖3),向下延伸至大轉子,并沿股骨前緣向下止于股部上1/3處。在股二頭肌前緣切開皮下組織、臀筋膜和闊筋膜張肌,向右牽拉股二頭肌,向前牽拉闊筋膜張肌,并向背側牽拉臀中肌和臀深肌,顯露深層組織。向前牽拉股直肌,切除關節囊外的疏松結締組織與脂肪后,切開關節囊,顯露股骨頭與股骨頸,切開后發現圓韌帶已經斷裂,遂用骨鉗或巾鉗夾住固定股骨頭(圖4),然后用骨鑿切斷股骨頸,并用咬骨鉗和銼刀修剪切面,使之光滑。
隨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腔,清除組織碎片,進行閉合。股二頭肌的前緣與股外直肌后緣縫合,股肌膜張肌與臀肌膜縫合,股肌膜和皮膚常規閉合。
2.2.4 術后護理 術后患肢不用繃帶包扎。從術后24~48 h開始每天對髖部進行3~4次活動練習,如屈曲、伸展、外展和內收,每次進行20~30次練習,持續10~14d。術后一周內連續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犬髖關節脫位多因強烈的外力作用引起,先天性因素,如髖關節發育異常和髖臼窩與韌帶異常(如髖關節窩淺、股骨頭的彎曲半徑小、髖關節韌帶薄弱等)也可引起髖關節脫位。
股骨頭和頸切除關節造型術切除了股骨頸,消除了其與髖臼摩擦造成的疼痛,可促使股骨頭斷端與髖臼間形成穩定的纖維性假關節,而使術肢基本能站立和行走。假關節功能恢復的前提是髖臼與股骨間長入軟組織,為達到這個目的,在切除股骨頭和股骨頸后,應將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膜、肌肉組織等墊入髖臼窩內,以利假關節形成。
股骨頭和頸切除關節造型術是治療犬髖關節脫位的較好方法,尤其適用于采用其他方法無法整復固定或整復固定效果不理想的髖關節脫位,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復發性髖關節脫位等。

圖3 切口部位

圖4 顯露的股骨頭被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