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樵夫
不久前,某省紀委書記在對幾十名新任職的省管干部進行廉政談話時,語重心長地勸誡大家,一定要嚴守底線、不越紅線,一定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的道理。
“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這九個字,不但讓聽者為之震動,也令筆者產生強烈共鳴。
所謂“人在做”,無非是指一個人行善或是作惡的方向與過程。善惡與否,全在自身“三觀”影響下的個人選擇。
所謂“天在看”,這里的“天”當有三重含義——道德之規、法律之范、百姓之眼。道德之規是大眾普遍認可并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法律之范是體現國家和人民意志的行為底線,百姓之眼則是來自億萬群眾、無處不在的社會監督。
最具新意的是“云在算”,這是對網絡大數據運算手段的一種生動描述。這里的“云”,是指互聯網上提供計算服務的計算集群,如云朵一樣肥厚、遼闊。它的核心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存貯資源構成一個數據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網絡訪問。
近些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集中了一大批電腦專家、土木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腐敗線索、查實腐敗證據,使腐敗官員受到應有的懲罰。
近年來,中央紀委提出“建立情況明、數字準、可監控的數據庫,給反腐敗插上科技的翅膀”。這是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強化現代科學管理理念,把以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科技手段綜合運用到反腐敗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加強反腐敗指向的精準度,用大數據技術對腐敗分子“一劍封喉”。
泰戈爾有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空靈的一句:“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在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云計算”出現之前,泰戈爾的形象描繪也常常存在于人類的現實生活中。
現在則不同了。在“云計算”出現之后,互聯網每天都會生成幾乎沒有邊際的數字信息。有些腐敗分子自以為高明,往往在作案的同時就做好了反偵查準備。但他們往往想不到的是,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的許多行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留下痕跡——坐火車、乘飛機、入住賓館、出境入境、資金往來、證券交易、買房賣房等行為,均有痕跡留在“云”端,再想“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你“飛”過,網上的痕跡就清清楚楚,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可以從相關數據中找到當事人的蛛絲馬跡。
據悉,哈爾濱市紀委監委已經建立了一個信息管理系統大數據平臺,集納了所有監督對象從單位到家庭等多方面信息300多億條,實現了身份、戶籍、房產、車輛、企業注冊、出行、銀行軌跡等“七查”模式,執紀審查人員可在海量信息中“一站式”查詢相關內容。據介紹,他們在查處一名被多次舉報的官員時發現,有一套房產雖然不在其名下,但是水電氣、物業管理等費用都是他的家人在繳納。順著這一線索,相關部門不但很快查清這個官員除了自家人名下的8套房產,還有掛在他人名下的11套房產。這個機關算盡的腐敗官員,就這樣成了“云在算”的俘虜。
某市有一個領導干部,節日期間偷偷開著公車回老家。節后上班沒幾天,他就被紀委找去談話核實,接受組織處理。他還納悶兒:“我在夜間把車開出來,也沒人看見啊,紀委咋這么快就知道了呢?”他起初還矢口否認,而當紀委工作人員把他出城時“天眼工程”設備記錄下的視頻資料拿給他看時,頓時傻了眼。
在宋代王日休的《華嚴經·龍舒凈土文》中有這樣幾句詩:“公門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門心不驚。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如果說這當中還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話,那么,“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是善是惡定會有公判”這句話,卻是活生生的客觀現實。
但愿身在官場之人都能從中得以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