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璋
前不久,我帶年近九旬的外婆去飯店用餐。結賬時,我拿出手機掃描了一下店家的二維碼,瞬間便完成了付款。
我攙著外婆要往外走時,外婆滿臉疑惑地問我:“怎么沒看你給錢呢?咱可不能吃霸王餐啊!”
直到飯店的收銀員出面“做證”,她才放心跟我離開。
對于外婆的驚訝,我很理解——“生產隊”“公社大食堂”“糧票油票”這些特定名詞,是她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手機支付,在她眼中難免是“新鮮事兒”。
回家的路上,外婆感慨這世界變化快。她念叨,改革開放前,買東西只認票。如果沒有票,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想要的東西。那時家家的抽屜里都放著各種票——買糧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買油要油票,買煙買酒要煙票酒票,就連買盒火柴也要火柴票。
外婆家人口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即便如此,外婆還是把糧票用出了“花樣”——每個孩子過生日,都會得到一張二斤糧票作為禮物。在孩子生日前一天,外婆把糧票用紅紙包好,上面寫上“生日快樂”等祝福語,然后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等孩子醒來之后,歡喜地拿著糧票去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你媽最喜歡拿糧票去買槽子糕。”外婆對過去的事記憶猶新。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不斷發展,糧油票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但生活必需品琳瑯滿目,“一手錢一手貨”也成為現實。
我上小學四年級那年,父親經過東挪西湊,終于給我攢夠了買電子琴的錢。因為都是零角票,300塊錢數目雖不大,卻是厚厚的一沓。從家到商店,父親一路上捂著蓋著,生怕因目標太大被小偷盯上。到了商店,售貨員反復數了好幾遍,告訴父親還差10塊錢。
因為錢不夠,父親不得不頂著烈日、捂著口袋,小心翼翼地折回家取錢。等搬回電子琴時,父親的衣衫早已濕透了。
進入21世紀,隨著借記卡、信用卡的出現,買東西“差錢”這一窘境成為歷史。出門揣張卡,走到哪兒刷到哪兒。要寄錢給遠方的親朋,也不用再去郵局填匯款單,只需知道對方的卡號立刻就能轉賬。如今,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手機支付再次讓消費便捷提速,掃碼支付隨處可見,就連樓下的水果攤都能掃碼付款,省去了找零、識別假幣的麻煩。
外婆眼中那些不可思議的“新鮮事兒”,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享受美好生活的助推器。
(作者單位:綏化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