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福
“辛辛苦苦干一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句話反映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人吃五谷雜糧,孰能無病?有病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訴求。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和母親都“談病色變”。
母親退休前患上嚴重的心臟病,雖然辛苦工作了一輩子,但由于不是單位的“正式工”,退休之后無法享受醫療保險。每月不足千元的退休金連買藥都不夠,更別提每年還得住幾次醫院了。因此,母親回避和我談治病,身體不適時能挺則挺,而我也曾為省些看病錢干過“不太講究”的事。
2005年的一天,母親在睡覺時覺得胸口刺痛,連著三四天癥狀也沒有消除。周末休息我去看她時,她已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我趕忙扶起母親,讓她跟我去醫院,可她說啥也不去。
“我這老毛病自己心里有數,吃點兒丹參片遛著就行,你安心工作吧,不用管我。”母親的態度很執拗。
我知道她說的這些都是借口,實際上還是心疼錢,于是,我出了個主意:“媽,我不是有醫保嗎?我跟鶴礦集團總醫院的醫生熟得很,去了之后用我的醫保卡看病,不用花什么錢。”
雖然母親將信將疑,但架不住我反復保證,還是隨我去了醫院。
掛號、問診、開藥……一切看似都很順利,我松了口氣,母親也不再懷疑。
“7號,到靜點室注射。”聽到護士叫我的號碼,我連忙領著母親進去。
護士上下打量我們一番,又核對了醫保信息,責問道:“老太太看病怎么用你的醫保?”
“我母親沒有醫保,麻煩您給通融一下。”我尷尬地解釋。
護士給了我們母子一個冷眼,撂下吊瓶,轉身去跟護士長匯報情況。我和母親窘迫地站在病房,忍受著來往患者輕蔑的“注目禮”。
最終,我還是自費給母親看了病。此事也讓母親對看病更加排斥。
這種情況在2007年發生了轉變。
一天,我去社區辦事時看到一個通知:社區居民醫保卡即日起開始辦理。原來,國家出臺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每個參保居民每年只需繳納140元,生病住院時就可報銷60%。
我高興極了:母親也能有醫保了。
那年年底,母親再發病住院時,醫保就派上了用場。出院時我算了算費用,竟然比自費那次省了2000多塊!眼看著實實在在的福利,母親也不再躲著看病了,有個頭疼腦熱的第一時間就去醫院檢查。
去年,母親更開心了——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又有所提高,而且真正做到了實報實銷。母親出院時,醫院直接把報銷金額算好,患者只需支付自費部分,十分方便。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我們家又有了一寶——醫保!
(作者單位:龍煤集團鶴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