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普及推動了網絡交易的產生及發(fā)展,網絡交易有效的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得交易更加快捷與高效,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但是通過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進行交易也使得消費者的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及科學的立法,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體系及網絡交易環(huán)境成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 網絡交易 消費者權益 知情權 自由選擇權
作者簡介:楊紅艷,河南省澠池縣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18
第四十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達7.7億之多,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半數以上,并且使用手機的網絡用戶數量持續(xù)增多。網民數量的增多也使得網絡交易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網絡交易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仍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虛假宣傳、網絡詐騙、網絡合同、網絡安全、商品質量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基于法律視角研究網絡交易中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迫在眉睫。
一、網絡交易的特征
(一)網絡交易的參與主體具有廣泛性特征
在法律關系中,個人或者組織享有一定權利并履行相應義務稱作法律關系的主體;相應的在網絡交易中,個人或者組織參與網絡交易法律關系,享有合法民事權利并要履行相應民事義務稱為網絡交易主體。以往的消費方式中,僅消費者與經營者存在法律關系,消費的完成僅需要二者達成協議后按照協議各自付出金錢或商品,而若采用銀行卡等方式完成交易,參與主體則涉及金融機構,由于傳統的消費方式不太繁瑣,其中的法律關系較易捋清。通過網絡交易方式完成消費則涉及了較多法律關系,參與主體眾多,網絡交易中所包含的認證、支付以及配送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都將會產生一定的業(yè)務關聯,而法律關系隨之產生。當前眾多學者對網絡交易參與主體的分類看法各異,如楊堅爭教授將其分為網絡交易當事人與服務者;齊愛民教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類型的劃分,基于傳統民法與電子商務法的角度將參與主體劃分為一般與特殊兩大主體,一般主體主要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及合伙人,而特殊主體主要指提供網絡服務的個人或者組織,而這又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可見參與主體分類極為廣泛,從而也導致各參與主體間權利義務界定的難度提升。
(二)網絡交易參與主體具有虛擬性特征
虛擬性并不代表網絡交易過程中的各主體是虛無的、是不存在的,其虛擬性特征主要體現在經營者現實中的姓名、地址等方面的信息并不會在交易中顯示,而是以網絡名稱及域名加以替代。而消費者由于需要最終接受網絡交易中成交的產品,因此,其需要提供真實信息以確保收貨,這一情況使得消費者的信息能夠為經營者充分掌握,從而造成二者信息掌握的天平傾斜。當前的網絡交易中,經營者若要開設網店,可于服務平臺申請賬號,審核通過后即可開展交易,此外也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器自行開設交易網站,在域名及互聯網接入等通過之后即可開展相關商業(yè)活動,消費者輸入域名即可訪問。當前互聯網域名通常由英文字母及數字等組成,由于全球互聯網中域名注冊的總數量已達兩億之多,管理機構很難一一深入審核,而消費者面對眾多域名通常難以辨別其真?zhèn)危虼司W絡交易的虛擬性元素體現更加明顯。
(三)網絡交易中法律關系客體具有特殊性
消費者以網絡渠道購買所需產品的過程中,其與經營者之間將產生消費合同的法律關系,也就是債務債權關系,債的客體是指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權利及義務的指向,即債務人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可稱作“給付”,其主要包括財物及金錢的交付、勞務成果的提交等。法律關系客體的特殊性主要可從給付內容及方式的特殊性加以體現。給付內容的特殊性是指網絡交易相對傳統交易,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及產品均有更大的特殊性,網絡交易中數字化產品與更加全面及人性化的服務方式是傳統交易中不具有的特色,比如金山毒霸為用戶提供的遠程協助服務、各應用商城的正版軟件等,這些均為消費者提供了足不出戶的服務與數字化產品。給付方式的特殊性是指相對傳統交易的現金、刷卡等支付手段,消費者在網絡交易時能夠通過網絡上銀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方式進行貨款的支付,傳統交易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進行交易活動,而網絡交易則突破了時空的壁壘,在交易達成后通過當前發(fā)達的物流體系運送產品。
(四)網絡交易中的合同具有特殊性
網絡交易相比傳統的交易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其無論是交易信息的取得還是交易合同的談判與簽訂,均由網絡作為基本運轉支撐,對網絡的依賴性極強,這使得網絡交易過程的方式、手段中體現著較多電子性元素,而合同的簽訂顯得更加復雜,網絡交易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合同簽訂在本質上屬于電子訂約。首先,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中由于不是現場親至,使得真實信息的獲取難度較高;其次,網絡交易中合同的簽訂形式相比傳統的紙質合同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其以電子合同的形式存在,而電子合同在發(fā)達的計算機技術下,更加容易被人為的修改與復制,傳統交易合同的簽訂通常以簽字或者蓋章的形式進行,網絡交易則通過電子簽名加以實現,這些使得發(fā)生糾紛時的證據認定產生難度。
二、網絡交易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探析
(一)消費者的知情權保障不足
消費者權益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知情權在這一體系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換句話說,消費者的權益為一個集成的權利整體,而知情權在眾多權利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消費者知情權受到侵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某些經營者為牟取更大利益、提升信用度等而采取不法手段,比如刷單、虛假產品等,而實際上并未發(fā)生實質上的交易活動,從而使得消費者受到迷惑;二是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經營者詳細闡釋相關產品信息的義務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實際上某些經營者并未將這一義務充分履行,比如在一些商品的介紹上對消費者進行誤導;三是通過虛假信息或者相關的廣告對自身產品進行宣傳,經營者通過網絡展示商品時通常會對產品附加一些與實際性能不符的詞匯或者照片等來促銷,這些方式使得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嚴重侵害。
(二)消費者的安全權保障不足
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均需要以人們生命及財產安全為保障,網絡交易中的技術含量更高,在先進技術的支撐下,人們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更加全面的服務,但是正因其對技術的依賴性過高,使得網絡交易的安全性更加難以保障。傳統交易中安全權主要是指人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而在網絡交易環(huán)境下,消費者安全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網絡在線支付時人們的財產安全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隱患也大大增高。當前安全權的侵害主要表現在對個人資料的非法收集、對他人私生活信息的非法竊取、對他人自主生活權利的非法侵害等。
(三)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保障不足
消費者在購買某件商品并發(fā)揮其用途、享受售后服務時,依法享有公平交易權,我國在眾多法律文件中均體現出禁止不合理的定價計量、不合格的商品質量及強制交易等行為,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反壟斷法》等。雖然當前法律明令禁止損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但是在網絡交易中仍存在一些侵權現象,比如某些經營者為減免自身在交易中所負責任,通過“買前須知”、“格式條款”等方式單方面的不履行已簽訂合同或者將合同變動,這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
(四)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保障不足
消費者通過傳統的方式進行商品交易時,能夠根據自身意愿挑選所需商品,選擇交易方式及對象,網絡交易中,消費者購買何種商品的主動權仍在消費者手中,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種廣告的影響。某些經營者為進一步提升商品銷售量,擴大商品影響力,經常未經消費者授權就發(fā)送各種商業(yè)廣告,造成了眾多消費者的反感。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網絡用戶曾受到各種廣告、宣傳通知,而這些電子郵件的發(fā)送令眾多用戶難以忍受,然而這種方式卻能夠大幅降低經營者生產成本,因此仍被眾多商家使用,搞得整個網絡交易的大環(huán)境烏煙瘴氣。
三、網絡交易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路徑探索
(一)加大消費者知情權的保障力度
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中的信息獲取與掌握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對經營者相關商品的真實信息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全面深刻的了解,而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合同的簽訂時若不能實現合同內容的深入審查,將會造成不平等合同的產生。對此,我國可對國外成熟的立法體系進行科學的借鑒,首先,在法律文件中明確規(guī)定網絡經營者必須履行的相應義務,網絡交易的平臺運營管理者需要對經營者的各項真實信息進行嚴密的審查,比如其營業(yè)執(zhí)照、身份、銀行等相關信息,審查通過之后將這些信息展示于消費者;其次,還需要為消費者制作相應的風險提示及防范舉措,提高消費者網絡交易時的警覺性,從而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二)加大消費者安全權的保障力度
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購買商品時,可能會由于商品的質量欠缺而釀成事故,對人身安全造成損害,這種情況同樣要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產品質量法》中相關的法規(guī)的限制;網絡交易中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同樣容易受到侵害,尤其在支付階段更加容易受到威脅,而通過立法手段能夠對這一風險進行有效的規(guī)避,從而充實與電子支付有關的法律體系。首先,加強對一些經營性或者非經營性網站的主體資格的審查力度,并對其進行備案;其次,完善信用制度的立法程序,實現網絡交易除核心機密之外的信息的公開化與透明化。
(三)加大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保障力度
由于網絡交易中不合理格式條款的存在,消費者應享受的的權利受到了制約,而義務卻相應的增加,經營者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及履行的義務卻有所減少,這明顯對消費者不利。為有效規(guī)避不合理的格式條款,首先,行政機關需要針對格式條款進一步加強管制,根據《合同違法行為監(jiān)督處理辦法》對格式條款進行堅決的取締,并制定相應刑法標準;其次,拓展舉報渠道,可設立舉報電話或者成立專門處理不合理現象的網站,加強網絡監(jiān)督;最后,交易平臺的管理者需要加強平臺的監(jiān)管工作,還消費者一個公平、公正的網絡交易空間。
(四)加大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保障力度
保障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關鍵是如何將充斥整個網絡的垃圾廣告及宣傳有效凈化。由于垃圾廣告具有未經消費者允許并且無法被拒絕的特征,因此首先可從技術層面加以完善,改進消費者郵箱、賬戶及密碼的保密技術。其次,進一步完善立法,比如北京市工商管理局就在《關于對利用垃圾郵件發(fā)送商業(yè)信息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通告》中明確規(guī)定網絡交易中,經營者未經允許不得擅自向用戶發(fā)布具有商業(yè)性質的內容;若用戶在同意接收文件后,后期拒絕繼續(xù)接收,經營者需要中斷商業(yè)廣告的發(fā)送。通過立法手段及明確的條紋規(guī)定,這些垃圾廣告必將得到有效的限制,更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
參考文獻:
[1]左麗敏、馬龍.網絡交易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規(guī)制對策探討.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2]陳燦平、肖秋平.消協所涉公益訴訟若干難點問題探討.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3]范肖梅.論網絡交易模式中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甘肅政法學院.2017(5).
[4]夏平.訂立網絡購物合同的法律問題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