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
一首詩可以有兩種解讀嗎?
朱慶馀被選在《唐詩三百首》里的一首詩大家很熟: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詩寫得極好,剛剛新婚的女子,結婚第一晚,洞房紅燭高照。第二天,等待破曉要盛裝拜見公婆長輩。或許心里緊張忐忑,努力化妝還是怕不得體,最后低聲問新婚的丈夫:眉毛畫得深淺是否得宜?
這首詩雖然距今1000多年,但今天青少年讀,相信不會有太大困難。
在《唐詩三百首》里,這首詩的題目叫《近試上張水部》。
年輕人看到這樣的題目,有一半的人可能搞不懂就跑了。
另一半人當中,有幾個認真的,為求“甚解”,就查一查資料。
資料查出來,“張水部”就是張籍,也是唐朝一位大詩人。當時他在水部(主管水利的機構)做官,《全唐詩話》說他是水部郎中,也就是水部的正長官。一個宋朝人考證說是員外郎,應該是水部副手。
“近試”是朱慶馀將要參加考試了,他遇見從五品官的張籍,就把26首詩上呈給張水部。
《全唐詩話》說張籍很喜歡這些詩,自己看,也拿給其他人看,“置之懷袖而推贊之”,很欣賞朱慶馀。
寶歷二年(826年)朱慶馀就登科了,考中進士。
這樣解讀前面讀到的一首好詩,內容可能完全改觀。許多注解依據《全唐詩話》的故事發展出如下的版本:
朱慶馀自比是新婚女子要參加考試,害怕文章寫不好,不能得到考場主試官(舅姑)的欣賞,因此先給張水部(夫婿)過目。希望對自己的詩文(畫眉深淺)指點一下。
唐朝科考,有行卷詩、干謁詩的習慣,參加考試的學生,先把詩呈送給有官位的名人品題,拜謁權貴,獲取推薦。
朱慶馀曾經獻詩給張籍,張籍大為贊賞,也有回贈的詩。
這樣的解讀方式,成為許多教材的教學內容,掩蓋了朱慶馀原詩充滿生活情境、活潑佻達的可愛部分。
一名中學或大學的學生,在他們生命的青春時刻,按照“近試上張水部”的題旨讀這首詩,滿腦子想到的都是考試、提拔,是攀附權貴求功名的心理,那么這首詩恐怕就失去了原味,也很難讓今天的讀者喜愛感動吧。
因此《全唐詩話》的故事幫助我們解讀了這首詩,還是變成了青少年進入詩的世界的障礙?
即使朱慶馀是為了考試,把這首詩呈給張籍看,我還是相信他在寫這首詩時,表達的是新婚夜晚的溫暖,描繪的是一個新婚女性見公婆前的緊張;他特別感受到剛成婚才一天的妻子如此信賴夫婿,化完妝,悄悄低聲詢問身邊男子:眉毛畫深了,還是畫淺了?
“妝罷低聲問夫婿”是這首詩里最動人的句子。在蕓蕓眾生的世界,在許多可能挑剔責備的眾人面前,一定要有一個可以相信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比鏡子還能看清自己錯誤、讓自己改正的人,——定要有一個人,你愿意全心依賴。
在茫茫人海中,有一個可以這樣低聲詢問心事的人,是多么大的幸福。
希望1000多年后,今天的年輕人讀這首詩,還可以感覺到人世溫暖,可以努力尋找自己的幸福,見證自己的幸福。
唐詩常常比宋詞、元曲更深入民間,因為它以活潑的生活為基礎。許多男性詩人也可以委婉感受女性的心事,通達人情,寫出閨意一類的美好作品。
今天的教育,反而如此回避洞房花燭、回避男女的私密情感,好像要有更繁難高尚的解釋才有教學價值。
這首詩原來是一首閨意詩,或許因為朱慶馀見到張籍,要拿詩給他看,禮貌地加了“近試上張水部”。但是,一定要去除洞房花燭的閨意實景,一定要回避夫婿的親昵,硬要穿鑿附會成考試、攀附、提拔,其實縮小了這首詩的格局。
許多年幼時讀的唐詩,慢慢咀嚼,最初可能依靠詩話、注解,但是慢慢會覺得回到詩的文本可能更百讀不厭。
朱慶馀這首詩的文本就是那4句28個字,上千年來的考證注解可能都嫌累贅多余。
有時文字的注解看得厭煩了,我喜歡對著新出土的唐代女子塑像來看,看她彎月一樣的眉毛,脈脈含情,仿佛正在詢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想起一件曾經在日本展出過的唐代的女性供養人像,第一眼看到,直覺就想到了朱慶馀的詩句。
大方、健康,五官如此明朗,眉目皎潔干凈,這樣明亮又嫵媚的女性在宋以后的畫里不多見了,一下子呼喚起朱慶馀詩里那個畫完眉毛轉身向著夫婿的美麗女子。
供養人是在洞窟廟宇里貢獻佛像、菩薩像的施主信眾,敦煌壁畫塑像里都有供養人,等于出錢捐廟的人把自己畫在了畫里。早期供養人都畫得很小,跪在佛和菩薩前,顯示一種信徒的謙卑。唐代的供養人逐漸變大,畫工、雕塑家也特別花費心思去塑造供養人的五官、衣飾細節,保留了唐代文字上不容易讀懂的頭飾、發型、服裝、妝容等真實的樣貌,供養人等于是當時真實的肖像。對著這些肖像,唐詩的許多文字描述可能就更為具體了。
近50年間,出土的古代文物愈來愈多,唐代的供養人、唐俑,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許多墓葬中發現的女性釵環、織品、鞋襪,可能都是注解唐詩的好材料,或許會比固守著詩話、注解更能讓青年和大眾進入唐詩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