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在京舉辦了以“新時期如何擴大內需”為主題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例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要挖掘新的增長動能,但前提是要打破一些體制政策障礙,如果不打破相關體制政策屏障,這些新動能就難以浮出水面。
“當前,要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速度高、形勢好,速度調低、形勢不好的思維定式。十九大提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適應增長階段、發展環境變化相應調整增長觀、發展觀,由增長速度優先轉為發展質量優先。”劉世錦說,新形勢下,穩增長有不同選項。從政府角度看,基建投資是穩增長的得力抓手。如果經濟在短期內快速下滑,以基建投資作為對沖手段可以作為一種選項。但在正常情況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后,基建投資這種老抓手、老辦法的空間和效能都不大。地方政府的杠桿率已相當高,而加大基建投資必然要加杠桿,穩杠桿、去杠桿能否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問題。因此,更加需要通過實質性地深化改革開放,為穩增長、促發展提供動能。

“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只靠政府和產權人是不夠的,還需要引進社會資本。在開發修復文物的同時,還要遵守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在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古建筑國際論壇上如此表示。
勵小捷表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保護面臨諸多問題。一是傳統村落大量且迅速消失;二是許多傳統村落空心化嚴重;三是保護資金嚴重不足;四是產權人依法履行保護義務的觀念缺失,老屋居住質量差,產權人自主修繕的積極性不高。
勵小捷指出,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光靠政府和產權人個人是達不到目的的,這就需要引進社會資本,引進市場機制。但同時也要有底線,在開發修復文物的同時,要遵守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比如整體性保護、真實性保護等。

9月16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發表了名為《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演講。他認為,下一步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土地改革的關鍵在于產權制度改革,而不必過于糾纏于所有權。
楊偉民表示,產權制度改革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是變動所有權,產權制度改革可以不動所有制。民營企業的成長是所有權改革的成果,但是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改革則是在不動公有制的基礎上的產權制度改革。“如果我們過于糾纏于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土地改革就無法深入下去。”
楊偉民強調,產權制度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必須同步才能有效。產權明晰了,資源才能流動起來,市場才能夠決定資源配置。反之,如果不能同步,即使產權明晰了,但政府仍過度干預市場,也不會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不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在“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小微企業在融資難方面,重點要解決三個問題:銀行怕貸的問題、銀行放貸積極性不足的問題、銀行自身對小微企業服務的打法問題。
章更生稱,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向銀行開放有關數據信息,以解決征信問題;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銀行小微客戶不良貸款要加大容忍度。
對于如何調動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積極性,章更生建議,在現有支持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在以下幾點下功夫:首先,在小微企業不良貸款處置上,有關方面要給予更寬泛的政策;其次,在現有定向降準政策基礎上再進一步激勵,給小微企業新發放貸款占比越高,降準的幅度就越大;最后,制定硬性的小微企業新增貸款占比要求,實行小微企業貸款與其他貸款按類按一定的比率同比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