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提到“崇德尚藝”,“德”“藝”作為重要的美育精神,在當下社會有突出的、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美育不僅是要懂得藝術,還要讓人們的心靈美起來,這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近日,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了老一輩藝術工作者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隨即給8位老教授回信,對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了殷切期望。8位老教授之一的詹建俊先生在座談會上這樣表示。
在全球化進程中,文明如何延續,人類如何共處,已經成為最大的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促進人類社會走上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和諧之路。包容的文明會越來越強大,為此,我們要培養包容和諧的未來公民,這可以稱之為“絲路公民”。
——近日,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演講中這樣表示。
眼下的許多問題都出在利益當先、功利主義的根子上,比如,在科研管理上眼光不夠長遠,唯應用論價值;對人才的評價上,不以科研人員的水平和成果為準則;科學家在個人選擇上也是利益為先,人才流動唯利是圖。這種功利主義的局面一天不改變,我們離科學精神就會越來越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
我不是一個對現實利益很關心的人。“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煩惱。我有我的理想,有我的堅守,我覺得這樣我就活得內心很平安,也很快樂。
——近日,95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接受媒體采訪,談及自己向南開大學捐贈全部財產的事情,葉嘉瑩先生這樣坦言。
要試著把自己的未來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給自己更大的空間去探索。這個社會可大可小,可能是一個群體,也可能只是自己的小家庭。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要慢慢學會承擔超出自己的責任。
——近日,中國籃協主席、38歲的姚明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作為畢業生代表的他這樣寄語臺下的同學們。
做大學問必須有激蕩性情的種子,才能夠看得遠、才能夠持久,不怕失敗!
——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來到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做演講,他這樣分享自己做學問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