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張貧困戶家的“門前照”火了,墻上寫了一行字令人感慨:“各位領導:本人已脫貧,請不要再來打擾了。”扶貧本來是好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黑色幽默的場景?主要的原因還是對群眾工作的認識不深刻。扶貧作為一項典型的群眾工作,其重點在于察民心、順民意、解民憂。一方面要精確識別困難群眾的所需所愿,另一方面要注意發揮扶貧的造血功能,解決困難群眾關切的問題。
(文/趙鑫 圖/馮大美)

剛開展工作就要炮制典型、總結成績,一些地方出現的打造“盆景典型”歪風,引起大眾關注。究其原因,是一些領導干部為了謀求個人政績,急于邀功,政績觀跑偏的結果,也是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的上級部門走馬觀花式考核的必然結果。要剎住歪風,就要大力弘揚真抓實干的作風,凸顯實干、真干,更要在精準考核的制度設計上下功夫,規避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多管齊下,榜樣的無窮力量才能回歸本位。
(文/蔣實甘 圖/王琪)

促進工作落實的督查演變成形式主義,占用基層干部大量的時間、精力,影響工作落實,引發大眾熱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落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督查,更多在工作“留痕”上體現存在感,中看不中用,演繹的是形式主義的套路,背離的是督查實質。失去督查促進工作落實的有效性,督查目標則難以達成。規避督查的無用功,考核督查效能,“成效”二字不能淪為“紙上談兵”。
(文/杜道維 圖/劉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