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2017年12月2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制的“超低軌道技術試驗衛星”(SLATS)搭乘H-2A運載火箭從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該衛星是世界首顆具有變軌能力的超低軌道衛星,將在軌驗證超低軌道高度保持、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超低軌道衛星技術能夠迅速增強戰場信息獲取能力,軍事應用潛力巨大。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于2017年12月23日發射了SLATS衛星,該衛星將部署在高180~268km的軌道,用于驗證超低軌道高度保持技術,并利用小型光學遙感器開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同時開展大氣低熱層探測,獲取大氣密度、原子氧密度等數據,研究原子氧對材料性能惡化的影響,為未來發展超低軌道衛星系統提供工程驗證。
SLATS衛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設計、研制、發射和運管,三菱電機公司是衛星主承包商,負責與設計機構和供貨商的溝通和協調。衛星項目總經費34.15億日元(合3138萬美元),其中研制經費26億日元(合2389萬美元)。
SLATS衛星由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展開尺寸2.5m×5.2m×0.9m,星體呈長條形,有利于減小超低軌道運行階段的阻力,同時使用了大太陽電池翼,通過調整姿態可改變橫截面積,調節飛行阻力,輔助進行軌道轉移。SLATS衛星整星質量400kg,功率大于1140W,設計壽命2年;采用三軸穩定控制,衛星控制器(SCU)集遙測/遙控、姿態/軌道控制、數據記錄和熱控等功能于一體;推進系統使用化學推進分系統(RCS)執行變軌任務,使用氙離子發動機(IES)執行超低軌道高度保持任務。
SLATS衛星搭載了3套有效載荷:氙離子發動機主要用于超低軌道高度保持和軌道機動;小型高分辨率光學遙感器(SHIROP)用于高分辨率對地成像;原子氧監控系統(AMO)包括原子氧測量遙感器(AOF)和材料性能惡化監控器(SMDM),分別用于在軌實時測量原子氧分布,以及監控原子氧作用下13種材料的性能變化。
SLATS衛星任務為期2年,包括以下5個實施階段。

SLATS衛星結構圖

SLATS衛星系統組成
1)發射階段。利用H—2A運載火箭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首先將“全球變化觀測任務—碳循環”(GCOM-C)衛星發射進入高798km的太陽同步軌道;隨后火箭再次點火降低軌道,將SLATS衛星送入高530km的太陽同步軌道。
2)初始軌道控制階段。SLATS衛星入軌后進行初始軌道高度控制,利用化學推進系統在約1個月時間內將衛星軌道高度降至408km。
3)軌道轉移階段。通過調整衛星姿態增加大氣阻力,利用約1年時間將衛星緩慢轉移至268km的超低軌道。
4)超低軌道運行階段。衛星利用氙離子發動機進行超低軌道高度保持,分別在268km(運行31天)、250km(運行7天)、240km(運行7天)、230km(運行7天)、220km(運行31天)和180km(運行7天)的軌道驗證軌道高度保持技術,并開展對地觀測、空間環境探測、材料性能研究等一系列活動。
5)后期應用階段。超低軌道穩定運行階段結束后,衛星將進行為期180天的后期應用,根據燃料剩余情況進一步開展降軌或升軌試驗。
通過實施SLATS衛星任務,預期實現以下三大目標。
1)驗證超低軌道的軌道保持技術。200km軌道附近的大氣密度是600~8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近1000倍,大氣阻力顯著增大,衛星運行軌道高度將難以保持。SLATS衛星利用高比沖氙離子發動機持續提供小推力,抵消大氣阻力的作用,并根據大氣阻力的變化持續調節推力,保證衛星在超低軌道長期穩定運行,軌道高度保持精度優于1km。

SLATS衛星任務軌道概況
2)開展超低軌道衛星高分辨率成像。超低軌道的大氣阻力和離子發動機的推力將引起衛星姿態擾動,造成相機成像模糊,對地觀測性能下降。SLATS衛星采用了高精度姿態控制系統,提升衛星指向精度和穩定度,降低擾動因素對成像效果的負面影響。同時,由于衛星運行在超低軌道,成像分辨率將顯著提高。
3)獲取環境數據,積累超低軌道衛星工程經驗。超低軌道衛星目前仍存在諸多基礎性問題尚未解決,大氣環境數據匱乏為任務帶來不確定性,軌道附近的原子氧易與衛星表面的抗輻射、耐高溫、耐低溫的隔熱材料發生反應,引起材料受損、性能惡化,導致衛星故障概率增大。SLATS衛星在軌實時測量大氣密度、原子氧密度等數據,修正大氣預測模型,能夠支持后續超低軌道衛星設計和軌道控制,同時開展抗原子氧材料研究和在軌試驗,可有效延長任務壽命,為未來超低軌道衛星實際應用積累基礎數據和工程經驗。
超低軌道通常是指在臨近空間以上,且低于300km高度的軌道。在超低軌道部署衛星,能夠大幅縮短成像距離,提升光學和雷達成像性能,利用小衛星搭載成像載荷即可達到目前世界領先的成像能力,衛星研制和發射成本也將大幅降低。對于光學成像系統,隨著軌道高度降低,衛星分辨率提升,當衛星使用相同的光學遙感器,運行在180km高度軌道的分辨率是在900km軌道的5倍。對于雷達成像系統,采用超低軌道設計方案可以顯著降低雷達功耗,提高成像分辨率和綜合觀測能力,實現成像載荷的小型化、輕型化。
為滿足全球覆蓋和每日目標重訪的偵察需求,偵察衛星大多采用三星一組方式部署,同時要求具備大角度側擺能力。在單星部署的情況下,衛星回歸周期從數天至數十天不等,主要執行全球普查任務。268km的太陽同步回歸軌道是一條特殊的軌道,可實現衛星每天過頂特定地區,開展熱點地區高頻度詳查任務,軍事應用潛力巨大。以具備多次靈活變軌能力的SLATS衛星為例,平時可運行在高320km的太陽同步軌道,重訪周期5天,執行全球觀測任務;戰時利用大推力的化學推進分系統將衛星快速變軌至高268km的太陽同步回歸軌道,開展熱點地區每日定點偵察任務,以“平戰結合”的方式實現天基資產高效率利用。
盡管超低軌道衛星具備成像分辨率高、回歸軌道可定點偵察的優勢,但由于大氣阻力大,衛星設計壽命通常不到半年,大規模應用受到限制。國外大多數超低軌道衛星在1970年前部署,開展短期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技術試驗任務,此后長期發展緩慢,2000年以后超低軌道衛星的代表是俄羅斯的超低軌道光學偵察衛星、歐洲的“重力場與穩態洋流探測器”(GOCE)等。隨著技術的進步,航天大國重視發展快速響應空間能力,超低軌道衛星快響應用潛力巨大,可組批研制超低軌道小衛星并地面封存,在緊急情況下快速發射部署,開展短期戰術支持任務。對于具備軌道保持能力的衛星,則可在超低軌道開展長期業務運行,進一步提升響應速度和實戰應用能力。
降低衛星運行軌道高度是除研發先進成像載荷之外,提升衛星成像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超低軌道衛星技術尚未成熟,超低軌道小衛星平臺、電推進、防護材料等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對實現超低軌道衛星長期在軌運行,成倍提升成像能力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