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1978年10月6日20時,筆者與另外兩位輔導員留學生和16位本科留學生,在北京登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班機前往法國,開始了我們留學法國的歷程。當時離開北京和抵達巴黎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時光如梭,40年彈指一揮間!
每當我們這一代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的人回首親身經歷的40年、親身見證的中國勵精圖治的巨大變化時,總是感慨萬千。這40年是中國逐步由“百廢待舉”走向“百業興旺”、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并開啟“強起來”新征程的40年。40年也見證了我國成為世界上人數規模最大的出國留學生生源國家。中國每年出國留學人數從1978年約500人發展到2017年60多萬人。1978年至2017年,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員已經達到519萬多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或稱“派出國”),2016年赴歐美留學人數是世界第二大派出留學生國家——印度(約17萬人)的三倍多。
40年來的出國留學,是中國近150年來的留學史、也是近代和當代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后半葉,以早期留美幼童和海軍留歐學生為代表的數百名學子(有學者統計為近500名)開啟了中國近代官派出國留學之路,學界稱之為第一代留學生。20世紀上半葉,先有赴日本學習為主的留學生(1900-1911年間),后有擴大到赴歐洲各國學習與勤工儉學的學生(1910-1948年間),學界稱之為第二、三代留學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60年代,赴前蘇聯及東歐有關國家留學成為主流,有人稱之為第四代留學生。而改革開放40年來,留學人數累計達500多萬人,他們被稱為第五代留學生。
我們可以發現,改革開放前近百年來的幾代留學生人數累計數萬人,而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留學規模是之前100年的近10倍。150年來的留學潮大浪淘沙,孜孜以求的五代留學生中涌現出無數科學巨匠、政治領袖、軍事偉人、文化大師及各界精英。五代留學生的主流是拳拳赤心與錚錚鐵骨,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赴后繼。
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的第一批國家公派本科生出國留學,我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學習、參加出國留學考試,以及在法國學習三年中的一些往事,可以視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那段歷史的個體縮影。
我于1976年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附中。1977年,在國家決定恢復高考的背景下,我順利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語系法國語言與文學專業。
我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了幾個月后,有一天,我的恩師唐志強教授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對我說:“學校經過研究,選中你作為三位候選人之一,去參加國家公費出國留學考試。”我激動得一夜沒睡,因為在此之前,我都沒聽說過還有公費出國留學這樣的好事情。記得考試地點就在北京語言學院。非常幸運,我被錄取為第一批赴法留學生。
1978年10月,我和另外18位學友如期前往法國。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從首都機場飛往法國巴黎。因為是公派留學,教育部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給我們發放“置裝費”,在紅都服裝店量身定制西服套裝和大衣。大家的西服顏色很統一,以深藍黑色為主,非常醒目。一下飛機,外國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一批中國留學生!
中法兩國政府對我們這第一批留學生很重視。在巴黎受到了法國全國學生事務管理委員會(CNOUS)的熱情接待后,我們被送往雷恩市,進入布列塔尼雷恩第二大學開始了三年的學習。學習內容非常豐富,涵蓋法國語言、文化、文學、歷史、政治、經濟等。
我們多數同學當時年齡在18-20歲之間,還有兩位輔導員(出國前是大學的年輕教師)。法國地區學生事務管理委員會(CROUS)和學校給中國留學生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專門留有一個房間,給中國留學生準備了電視機,大家可以在這里看電視和聚會。改革開放之初,對公派留學生,有一系列很細的管理規定,有些是從安全考慮。例如,我們每周都按期進行集體學習和活動;再如,如果同學離開學校外出,就要向輔導員請假,并要求兩人以上同行。
我們當時按照中法兩國政府互換獎學金協議,享受法國政府對外國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每人每年大約幾千法郎——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富裕”了,比中國駐法國大使的工資還要高。
有意思的是,改革開放之初,按照規定,這個獎學金不能自己留下。我們19個人中,有一位同學兼任會計,專門負責賬務的統一管理。我們基本上是吃多少實報實銷,日常只有幾十法郎零用費。后來有一天,我們突然接到通知說,可以把省下來的飯費發放給個人,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天沒在學校吃飯,省下來的錢就是自己的。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們開始實行飯費包干制度了,就是直接把飯費發放給個人,你愿意在食堂吃,或者愿意出去買著吃,都可以自己做主。一開始,輔導員老師統一買食堂飯票發給我們,后來直接發現金給我們了。這個政策的改變簡稱為“經費從小包干到大包干”。
關于公派留學生能否全額支配外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簡稱“獎學金歸己”)問題,這里補充說明一下:我后來在教育部工作時,親身經歷了中國政府對獎學金管理政策的調整。大約在1981年、1982年的時候,一些在外的公派留學生和駐外使領館負責留學生管理工作的同志認為,獎學金應該如數歸留學生,不必上交。他們就給政府寫信,希望改變管理辦法。當時,政府經過認真研究,很快就調整了政策,獎學金經費管理由“小包干到大包干”,到最后完全歸留學生本人。40年后來看,當時這個獎學金管理的例子,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是一步步走過來的,是一步步朝前推動的。
而對我們19位同學來說,稍感遺憾的是,我們在法國的學習只持續了三年。當時法國大學本科學制實際是四年,分為第一年、第二年(DEUG),第三年(Licence),第四年(Maitrise),可以說沒有學完就回國了。
1981年7月回國后,我被分配在教育部外事局出國留學工作處工作,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感受、參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出國留學制度的變化。
為理解今天的出國留學和赴法國留學,改革開放之初出國留學的一些相關情況有必要在此說明一下。
根據鄧小平同志關于擴大派遣出國留學生的指示精神,當時中央批準,每年從國家珍貴的外匯中拿出一定的額度用于選派國家公費留學人員,每年按派出3000人規模做計劃,約按每人一萬美元做年度預算。這就是“3000名公費留學人員計劃”,也就是“國家公費出國留學人員”的主體部分。這個計劃中約60%安排選派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和教師,約40%安排選派科技和企業等機構的人員。
當時派遣的對象國家主要是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以上“國家公費留學人員”中實際上包括了“互換獎學金”的情況,也就是對方國家政府提供給我國留學生獎學金,中國政府也提供給對方國家學生獎學金,歡迎他們選派學生到中國來留學。以法國為例,法國政府每年向我國提供幾十個獎學金名額,我國政府也向法國提供等額獎學金。但總體來說,當時法方向我方提供的各類獎學金多于“互換獎學金”的數量。
還有一種“國家公費”的情況是后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選派的部分留學人員。當時世界銀行的第一、第二筆貸款,都是以培養人才為主,主要是公派訪問學者到海外學習,目的地有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出國留學人員”這個詞語,也是中國的一個創造。因為我們當時在將留學工作相關用語翻譯成法文或英文時,就感到中文的內涵與外語的有差別。國際上(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通用“Foreign Students”“Overseas Students”等,這中間的“Students”指的是在高等學校中注冊讀書的學生。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選派人員出國學習時,就有意識地將選派人員分為三類:一是大學本科生,二是研究生,三是訪問學者、進修人員(指學校里的老師或科研機構里的研究人員,他們出國學習進修一至兩年,不以獲得學位為目的)。我們創造性地把這三類人統稱為“出國留學人員”,而英語中的“Students”一詞是不能完全地表達中文的“留學人員”的內涵的。
其實,在中國的出國留學政策中,國家公費派遣本科生一直是非常少的,派遣研究生相對多一些。自1980年代中期直至 21世紀初,可以說,派出的“國家公費出國留學人員”中,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占了多數。
梳理從1978年到2017年底我國出國留學的相關數據,不難發現,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明顯。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有共計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出國留學人員工作,在派出、服務、管理、回國等方面的法規、政策、制度不斷完善,特別在留學人員回國發揮作用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計劃。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留學回國人數的不斷攀升,已有231.36萬人學成歸國,占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總人數的73.87%。
留學事業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留學工作既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自信的體現與必然選擇,也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慶祝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明確指出了新時期中國出國留學工作的16字方針: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
40年來,我國留學事業在長期探索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則和理念,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特別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黨的領導為做好留學工作指明政治方向。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出發,才鑄就了今天蓬勃發展的留學事業,因此必須堅決貫徹黨對留學事業的領導和工作部署。
第二,解放思想和充分自信為做好留學工作奠定思想基礎。因此,必須堅持開放包容,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對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
第三,瞄準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做好留學工作樹立目標導向。必須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國家發展戰略做好教育對外交流的頂層設計,使廣大留學人員能學有專攻、學以致用、用而有成。
第四,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為做好留學工作提供了動力保障。必須堅持協同推進,提振教育綜合改革信心,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為廣大留學人員創造更好的留學和施展才干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