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磊
2018年8月,我作為記者來到黑龍江省蘿北縣境內的共青農場,參加支持共青農場發展座談會。
共青農場位于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境內,距離黑龍江省省會城市哈爾濱的路途并不近,但一路行來并不覺得勞累,火車一路向東北開去,慢慢地就會看到滿眼的綠色,特別是在墾區內穿行時,火車兩側都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和玉米地,作為我國著名的糧倉,北大荒是當年人們對黑土地形象的稱呼。1955年,在新中國第一支青年志愿墾荒隊隊長楊華的帶領下,他們向沉睡的荒原趟出第一犁。志愿墾荒隊員們三年開荒6.3萬畝,生產糧豆3000噸,沒向國家要一分錢。這種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向困難進軍的精神,在當時喚起了千百萬青年進軍荒野,開發邊疆的雄心壯志,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過60多年的建設,當年雜草叢生、沼澤遍布、狼群出沒的荒野在中國青年志愿墾荒隊員的建設下,已經變成一個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并且這里已經成為全國首批“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示范場。2013年10月8日,團中央正式命名共青農場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全國團干部培訓基地”。為支持共青農場快速發展,團中央書記處研究決定,由團中央牽頭成立共青團支持共青農場發展領導小組。2017年5月19日,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同志親臨共青農場考察調研。張慶偉勉勵共青農場的同志們,繼承并發揚壯大青年志愿墾荒優良傳統,要忠誠、干凈、擔當,既要把事情干好,又要做到在新的時期,按照黨中央和總書記要求,做一名新的農場領導好榜樣好典范。

在共青團中央支持共青農場發展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下,各級團組織落實政策支持達107項,涉及產業項目對接、青年“雙創”、品牌渠道建設等領域,拓寬了職工群眾的增收渠道,促進了農場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共青農場積極適應農場企業化改革需要,通過創建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經營體系,成立產業化專業經營公司,引導青年職工創新創業,加快拉動農場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全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富場模式。在團中央、省委省政府、農墾兩級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共青農場積極構建“北共青”區域品牌,努力破解農產品同質化競爭難題,科學編制了“北共青”區域品牌規劃方案,孵化了“米小妹”牌生態米、“鳳鳴山”牌臘味、“寶全天香”牌紅腸、“綠手指”牌麥綠素保健品、“小毅皮草”牌貂皮制品等“北共青”區域品牌下的22個子品牌,打造有機綠色農產品117種,不斷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品牌價值和產品價值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據統計,2017年,除大宗糧食銷售外,“北共青”特色農牧品牌產品銷售額達到5500萬元。“北共青”公共品牌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平臺訂單額達2400多萬元。
在中國青年志愿墾荒紀念館前面,有一個占地很大的荷花池,每個清晨與黃昏,農場的人們都來這里散步鍛煉,大家健步如飛,臉上掛著明晃晃的笑容,其中很多人都是墾荒隊員的后代,當第一代墾荒隊員的身影老去后,他們義無反顧地接過了父輩的旗幟,用行動踐行了當年面對團旗時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