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人民醫院田寮社區健康服務中心(518132)陳妙瑋
糖尿病是常見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出現了年輕化、逐年升高的趨勢,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精神壓力增大、飲食結構紊亂和人口老化等因素相關且糖尿病所引起的并發癥也逐年增多,具有高致殘率和致死率[1]。本研究分析了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7月80例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患者分組。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5~79歲,平均(48.24±2.15)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4~79歲,平均(48.27±2.16)歲。兩組基本情況差異不顯著(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只進行二甲雙胍治療,晚餐口服二甲雙胍500mg,治療4周。觀察組進行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其中,晚餐口服二甲雙胍500mg,治療4周。阿卡波糖初始劑量50mg/次,3次/d,逐漸增至100mg/次,3次/d,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血糖達到目標范圍時間;干預前后患者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顯效:血糖和血脂均顯著改善,其中,空腹血糖小于等于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等于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于等于6%;有效:血糖和血脂有所改善,其中,空腹血糖小于等于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等于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于等于8%;無效:臨床監測指標無明顯改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別進行t檢驗(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相比較 觀察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1。
2.2 干預前后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2。
2.3 干預前后血脂監測情況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脂監測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脂監測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3。
2.4 兩組血糖達到目標范圍時間相比較 干預后對照組的血糖控制達標時間為(8.46±1.43)d,觀察組的血糖控制達標時間為(6.52±0.25)d;觀察組血糖達到目標范圍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56,P<0.05)。
2.5 兩組用藥嚴重不良事件出現率相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發生腹脹、腹瀉、腹痛各1例,用藥嚴重不良事件出現率發生率為7.5%。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附表1 兩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相比較[例數(%)]
附表2 干預前后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相比較(±s)

附表2 干預前后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相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期 FBG(mmol/L) 2hPBG(mmol/L) 空腹胰島素(U/ml)觀察組 40 干預前 10.13±1.15 17.25±1.51 22.21±0.25干預后 6.14±0.91 10.21±0.81 14.75±0.32對照組 40 干預前 10.15±1.13 17.26±1.27 22.21±0.21干預后 7.34±1.41 12.25±1.72 16.23±0.69
附表3 干預前后血脂監測情況相比較(±s,mmol/L)

附表3 干預前后血脂監測情況相比較(±s,mmol/L)
組別 例數 時期 TC LDL-C TG HDL-C觀察組 40 干預前 6.72±0.24 2.70±1.12 2.28±0.21 1.42±0.32干預后 3.14±0.15 1.31±0.21 1.23±0.14 3.12±0.41對照組 40 干預前 6.73±0.25 2.68±1.15 2.24±0.22 1.43±0.33干預后 4.92±0.25 1.95±0.48 1.78±0.53 2.67±0.32
2型糖尿病發病和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胰島素抵抗等密切相關,患者可出現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況,而在胰島素抵抗作用下,高脂血癥和高胰島素血癥也成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3],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顯著升高,胰島素抵抗明顯,多伴隨高脂血癥,而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在血糖控制同時需重視調脂治療。二甲雙胍是治療糖尿病一線治療藥物,屬于雙胍類降糖藥物,可對肝葡萄糖輸出進行抑制,促使外展組織提升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增加機體攝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水平,達到降糖作用[4][5]。研究還顯示,二甲雙胍還可通過AMP激活蛋白激酶發揮降血糖、血脂和減輕體重作用,延緩和減少血管并發癥[6]。
阿卡波糖則是一種α-糖苷酶抑制劑,主要作用在于對小腸皮刷狀緣上葡萄糖苷酶活性進行抑制,可逆抑制多聚糖、雙腿、多糖等的分解,從而延緩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吸收,對餐后血糖升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還可一定程度降低空腹血糖,減輕餐后高胰島素血癥危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還可發揮明顯降脂效果[7][8]。
本研究中,對照組只進行二甲雙胍治療,觀察組進行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糖達到目標范圍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和胰島素監測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血脂監測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脂監測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無用藥嚴重不良事件出現。
綜上所述,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的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對血糖、血脂具有良好控制作用,還可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預后,實現血糖的早期控制,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