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00)趙亞軍
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脫水、皮膚干燥、頭痛、昏迷等。該病也是造成糖尿患者死亡主要誘因,因此及時掌握患者體內β-羥丁酸含量,有助于發現與治療糖尿病[1]。選取我院收治的64例酮癥酸中毒患者進行治療。現將臨床資料與結果進行報道,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4月~2017年8月,我院共收糖尿病64例,實驗組是32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45~68歲,平均(52.3±5.8)歲,體重為(50.28±4.12)kg,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45~68歲,平均(52.4±5.8)歲,體重為(51.45±4.35)kg。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的24小時后,要求患者空腹,對患者進行抽血,檢測患者β-羥丁酸,同時檢測患者尿常規。實驗組患者在入院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檢測β-羥丁酸與血氣,采用酶速率測定。
1.3 觀察指標 尿酮體:采用乙酰乙酸與亞硝基鐵氰化鈉反應,可以生成紫紅色物質。具體結果使用半定量范圍(-)~(+++),0mmol/L使用(-)表示,0.5mmol/L使用(±)表示,1.5mmol/L使用(+)表示,4.0mmol/L使用(++)表示,8.0mmol/L表示(+++)[3]。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進行,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比較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同一時間點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結果以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檢測方法比較的結果 實驗組陽性31例,陰性1例,陽性率是96.88%;對照組陽性23例,陰性9例,陽性率是71.88%,兩組數據具有差異性(P<0.05)。
2.2 兩組患者β-羥丁酸與尿酮體水平的結果 實驗組β-羥丁酸是(0.63±0.015)mmol/L,對照組(0.19±0.073)mmol/L,兩組數據具有差異性(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檢測方法比較的結果[例(%)]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見的急性并發癥,易發生于Ⅰ型糖尿病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素治療突然中斷或減量,以及遇有急性應激情況時(例如各種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手術、麻醉、妊娠與分娩等)[4],體內糖代謝紊亂加重,脂肪分解加速,使酮體生成超過了利用,以致酮體在血液內堆積,表現為血酮體增加,尿酮體陽性,稱為糖尿病酮癥。如酮體進一步積聚,蛋白質分解,酸性代謝產物增多,血pH值下降,則產生酸中毒,稱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根據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病因,患者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①要在糖尿病的早期發現糖尿病,并要積極正規地進行治療,患者特別要注意合理地安排飲食、積極地參加適當的運動[5]。②要堅持正確用藥和正規治療的原則,不要有病亂投醫,不要受夸大其詞的廣告、道聽途說的偏方等因素的影響而終止科學正規的治療,特別是1型糖尿病患者絕不能隨意停用胰島素[6]。③免發生應激反應,積極消除可產生應激反應的因素。治療流程:(1)評估病情,建立通道:迅速評估脫水狀態,建立靜脈通道。同時采血測血糖、血酮、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指標。根據病情可留置胃管,給予吸氧等相應處理。(2)補充液體:①第1h輸入等滲鹽水,速度為15~20ml·kg-1·h-1(一般成人1~1.5L)。隨后補液速度取決于脫水的程度、電解質水平、尿量。②補液量和速度須視失水情況而定,原則上先快后慢。要在第一個24h內補足預先估計的液體丟失量,監測血流動力學、出入量、血糖、血酮、電解質和動脈血氣分析及臨床表現。③對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前4個h可補充總脫水量的1/3~1/2,如嚴重脫水的患者可在第1h內靜脈輸入1000ml等滲鹽水。對合并心腎功能不全者,補液過程中檢測血漿滲透壓,對患者的心、腎、神經系統進行評估以防止出現補液過多。④血糖≤11.1mmol/L時,須補5%葡萄糖注射液并繼續胰島素治療,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3)胰島素治療:①首次靜脈給予0.1U/kg體重的普通胰島素負荷劑量,繼以0.1U·kg-1·h-1速度持續靜脈滴注。若第1h內血糖下降不到10%,則以0.14U/kg靜注后繼續先前的速度輸注,以后根據血糖下降程度調整,每小時血糖下降4.2~5.6mmol/L較理想。②床旁監測患者血糖及血酮,當DKA患者血酮值的降低速度<0.5mmol·L-1·h-1時,則增加胰島素的劑量1U/h。③當DKA患者血糖達到11.1mmol/L,可減少胰島素輸入量至0.02~0.05U·kg-1·h-1,此時靜脈補液中應加入葡萄糖。此后需調整胰島素給藥速度及葡萄糖濃度以維持血糖值在8.3~11.1mmol/L,血酮<0.3mmol/L。④血酮穩定轉陰,患者恢復進食后,可以改用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或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4)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和酸中毒:①積極補鉀:補鉀治療應和補液治療同時進行,血鉀<5.5mmol/L時,并在尿量>40ml/h的前提下,應開始靜脈補鉀;血鉀<3.3mmol/L,應優先進行補鉀治療。②糾正酸堿失衡:原則上不積極補堿,避免過量補堿,僅血pH<6.9進行補堿治療,可考慮適當補充等滲碳酸氫鈉液,直到pH>7.0。靜脈pH應每2h測定一次,維持pH在7.0以上。(5)嚴密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記24h出入量,補液后保持尿量>2ml/min為宜。在起初6h內每1h檢測血酮、血糖,每2h檢測血電解質。目標24h內糾正酸中毒和酮癥。實驗組陽性31例,陰性1例,陽性率是96.87%,對照組陽性23例,陰性9例,陽性率是71.87%,兩組數據具有差異性(P<0.05);實驗組β-羥丁酸是(0.63±0.015)mmol/L,對照組(0.19±0.073)mmol/L,兩組數據具有差異性(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體內β-羥丁酸含量較高,有助于糖尿病早期發現與診斷,敏感性高于尿酮體,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