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醫院(471003)李娟
隨著藥學工作的開展,臨床藥師逐漸從藥房轉向臨床,協助醫師優化用藥方案,參與疾病管理[1]。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藥師參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管理對住院情況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49~76歲,平均(62.38±5.27)歲;心功能分級(NYHA)Ⅱ級14例,Ⅲ級16例,Ⅳ級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7~75歲,平均(61.84±5.08)歲;NYHA分級Ⅱ級13例,Ⅲ級18例,Ⅳ級7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給予服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或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由臨床藥師實行疾病管理,主要包括:①成立疾病管理小組:心內科臨床藥師為主要負責人,心內科所有醫護人員為小組成員,定期組織學習心內科最新知識、共識及指南等。②制定并優化治療方案:臨床醫師與藥師共同查房,查看患者用藥情況,評估病情,并及時對治療方案作出調整、優化。③監測和預防用藥期間不良反應,對于潛在用藥風險,臨床藥師應提前告知,避免發生不良反應,針對已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查明原因,給予對癥處理,以促進患者恢復。④住院期間及出院實行用藥教育:入院時,詳細了解病史及用藥史,患者用藥時指導注意事項,并觀察用藥期間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出院前1d,由臨床藥師自制疾病知識宣傳手冊,指導其出院用藥,并預留藥師、醫師聯系方式。⑤出院隨訪:每月電話隨訪1次,并結合門診復查隨訪,對患者的疑問給予詳細解答,指導飲食、運動,定期檢測心率、血壓、體重等。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住院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藥費、住院總費用。②比較兩組出院后1年內預后情況,包括復發率及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情況 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藥費與住院總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2.2 預后 對照組出院后1年內復發率21.05%(8/38),高于觀察組5.26%(2/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6,P<0.05);對照組出院后1年內病死率13.16%(5/38)高于觀察組病死率0.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425,P>0.05)
附表 兩組住院情況對比(±s)

附表 兩組住院情況對比(±s)
組別 住院時間(d) 藥費(元) 住院總費用(元)對照組(n=38) 12.65±4.16 3259.73±813.56 9563.42±2634.59觀察組(n=38) 9.13±3.24 2824.51±973.28 8516.47±1435.16 t 4.115 2.115 2.151 P<0.05 <0.05 <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住院藥費及住院總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由臨床藥師參與的疾病管理工作,有利改善患者住院情況及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臨床藥師具有豐富的藥學知識,在疾病管理中具有特殊優勢,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利用藥動學知識權衡用藥種類、劑量及療程,協助臨床醫師制定并優化藥物治療方案,根據藥學監護情況,及時調整給藥方案,為患者提供最精準的藥學服務[2]。從生物利用度、藥理作用及循證醫學等多方面對用藥處方進行審核,查找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及時糾正,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供用藥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與自我管理能力,增強用藥依從性,緩解其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保持身心健康,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復發率。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參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住院情況與預后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充分發揮臨床藥師在疾病管理的優勢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