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湯瑩
護理屬于輔助治療的一種方式,護理質量會顯著影響患者疾病的預后以及治療效果。隨著生活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1],人們越來越注重護理質量,因此怎樣提升護理管理的質量是醫院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F報道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職的40名護士管理結果。
1.1 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40例樣本均從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職的護士中選取,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對護士進行分組,參照組納入的20名護士女性19例,男性1例,最大年齡42歲,最小年齡20歲,中位年齡(32.12±3.21)歲;實驗組納入的20名護士全部為女性,最大年齡41歲,最小年齡19歲,中位年齡(31.24±2.51)歲。選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驗證兩組護士基礎數據,P>0.05,統計學不形成顯著差異。
1.2 方法 將常規護理管理應用在參照組中,將無縫隙護理管理應用在實驗組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建立無縫隙護理管理小組 依據科室護士工作能力、??浦R、工作年限、職稱等級以及技能水平,并與護士性格特征結合予以分組,建立責任包干制度,量化職責范疇,對所有人員職責進行明確。將科室護士進行多組別劃分,每小組包括護士5名,選取經驗豐富的護士作為小組組長,其余包括護士3名,責任護士1名,小組成員搭配中依據老中青的原則進行搭配。3名護士對患者生活起居進行負責,包括無創技術基礎護理,責任護士對有創技術操作進行負責,依據患者情況予以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導,指導護士進行基礎護理。組長主要對各項技術性護理管理進行負責。護士長需要對所有護士進行要求,確保護士都能夠準確了解護理與治療內容,確保對醫囑進行有效、準確的執行。此外,定期參與討論疑難病例以及危重的有創治療,采取開例會以及查房等措施監督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2]。
1.2.2 科學排班 科室需要合理改進護士的排班計劃,建立與應用人性化彈性排班制度,護士長根據正常排班計劃上班,此外進行小夜班與大夜班的雙班制,建立24小時全程負責以及8小時在崗的制度。需要對夜班班次、高峰時段以及薄弱時段的人員配置進行調整,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此外依據護士工作年限以及工作能力對班次進行合理安排。將排班留言卡設置在病區護理部排班本的首頁上,以便于護士能夠對調班計劃進行申請與填寫,為調整計劃提供方便。護理部需要設置1名機動性護理人員,將不影響正常護理工作為前提[3][4]。
1.2.3 三級式質量監控工作體系的建設 主要對護理部、科室以及病區的質量進行控制,定期對護理質量進行考核,量化護理制度,獎勵在落實與貫徹無縫隙護理管理制度優秀人員,此外及時改進考核中發現的問題,給出個性化、主動性以及全方位的無縫性護理管理模式[5]。
1.3 觀察指標 觀察以及統計經管理之后兩組護士的護理操作、病例書寫、健康教育、護理溝通、病房管理、工作積極性。通過我院自行研制的調查問卷統計評價工作積極性,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存在越高積極性。護理質量包括五個項目,每一個項目總分為2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數據統計中選擇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我院就職的40名護士所涉及資料進行處理,經管理之后兩組患護士護理操作、病例書寫、健康教育、護理溝通、病房管理、工作積極性選?。ň鶖怠罉藴什睿┬问奖硎?,且予以t檢驗,P<0.05,統計學組間數據差形成。
2.1 統計研究實驗組與參照組護士護理質量 經研究顯示,實驗組護士經管理之后護理操作、病例書寫、健康教育、護理溝通、病房管理對比參照組數據,P<0.05,統計學組間數據差形成。詳見附表。
2.2 統計研究實驗組與參照組護士工作積極性 經研究顯示,實驗組護士經管理之后工作積極性(9.23±0.65)分,參照組護士經管理之后工作積極性(7.24±0.54)分,t=10.5314,P=0.0000<0.05,統計學組間數據差形成。

附表 實驗組與參照組護士護理質量對比
臨床護理研究顯示有效的護理管理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關鍵。護理質量管理核心內容就是護理管理,護理管理需具有創新、科學、有效性,提升護理整體,也能夠促進培養護理人才。暢拉塞爾·M·林琶[6]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無縫隙組織理念,且將無縫隙護理實行于美國佛羅里達州湖地醫療中心,護理標向為患者最終滿意度以及需求,全面管理目前護理管理中發生的條塊分離引發的質量縫隙問題,采取降低縫隙發生因素等方式來確保患者住院過程中獲得更優質、更細致、更完整的護理服務[7][8]。
本次數據研究顯示,實驗組經管理之后護士護理操作(19.87±3.01)分、病例書寫(18.81±2.11)分、健康教育(19.02±2.05)分、護理溝通(19.32±1.51)、病房管理(19.74±1.99)分、工作積極性(9.23±0.65)分對比參照組,統計學具有顯著差異。證實無縫隙護理管理屬于先進且科學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致力于護理技術、護理服務、護理管理的無縫隙。在醫院日常管理中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時明確界定了所有護士工作職責以及標準,確保所有護理人員都能夠在護理服務中全面投入,依據明確的工作內容以及崗位職責,達到責任、崗位以及任務的護理服務目標。無縫隙護理管理是將以往被動護理過程變為主動護理過程的護理服務模式,可提升護理人員參與護理工作自覺性以及主動性。且在優化護士排班制度之后,可確保實行系統性以及連續性的護理服務,提升夜班班次、薄弱時段以及高峰時段護理人員配置比例,以便于有效降低護士日常工作的壓力。
綜合以上結論,在護士日常管理中采取無縫隙護理管理相比較常規護理管理效果更顯著,可提升護士日常工作積極性,同時也能夠顯著改善護理整體水平,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