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454150)王娟 關春娥 牛潔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1例結腸癌患者資料,經實驗室、纖維結腸鏡等檢查確診,符合結腸癌的診斷標準[1]。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齡(54.86±5.57)歲。觀察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齡(54.95±5.61)歲。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備皮,術前6h禁食,4h禁水,留置尿管及胃管,于患者腸道恢復蠕動、排氣后,將胃管拔除,指導患者飲食,術后常規抗感染。觀察組患者應用外科快速康復理念進行干預。①入院。在患者入院后輔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并對患者進行快速康復理念宣教;②術前。囑患者于術前1d下午2h開始,給予恒康正清泡水后口服,同時給予10%、2%的葡萄糖溶液分別于術前10h及術前4h口服,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盡量不放置胃管,如需放置,于術后恢復意識后早期拔除;③術中。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維持手術室溫度,保證患者血壓穩定,依據患者個體的不同需求放置相應的引流管;④術后。拔除尿管時可少量飲水,在患者通氣后逐漸提升飲水量,輔助患者適當地進行床上活動,止痛藥物應用通過硬膜外給藥方式,避免阿片類藥物的應用,依據患者的檢查結果、體溫變化等決定是否應用感染藥物,及感染藥物的量,術后24h進行假飼鍛煉,術后由流質食物逐漸過渡至普食,嚴格控制術后補液量,兩組患者均于出院時對比療效。
1.3 觀察指標 炎癥水平變化:采用膠乳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分別檢查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前1d及術后7d CRP與IL-6的水平變化,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值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炎癥水平變化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7d CRP及IL-6水平提升幅度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附表1。
2.2 胃腸功能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禁食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附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腸瘺1例,并發癥發生率7.14%(4/56),對照組患者出現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統感染2例,腸瘺2例,并發癥發生率21.82%(12/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8440,P<0.05)。
附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RP及IL-6水平對比(±s)

附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RP及IL-6水平對比(±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CRP(mg/L) IL-6(ng/L)術前1d 術后7d 術前1d 術后7d對照組 55 1.31±0.81 29.31±12.02△ 7.41±1.06 14.05±1.36△觀察組 56 1.30±0.78 17.19±10.33△▲ 7.39±1.08 10.33±1.31△▲
附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h)首次排氣時間(h)首次排便時間(h) 禁食時間(h)對照組 55 49.67±4.11 51.09±5.01 60.11±4.39 29.39±3.66觀察組 56 28.31±3.51* 39.16±2.16* 40.11±2.25* 20.13±1.89*
快速康復理念通過對圍術期患者的生理病理反應進行控制,以達到降低手術應激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效用。該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CRP、IL-6的水平提升幅度均較對照組患者的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首次排便時間及禁食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亦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快速康復理念能夠更為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的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與黃花香[2]學者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理念能夠降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術后患者的炎性反應水平,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