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院(450100)李瑞莉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4例CI患者為研究對象。將94例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47例。研究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56.21±9.52)歲;常規組男23例,女24例;年齡(54.82±8.4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χ2=0.384,P>0.05)、年齡(t=0.748,P>0.05)、文化程度(χ2=0.449,P>0.05)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基礎治療和康復護理,密切關注患者病情和情緒變化。研究組患者予以個性化護理:①身體護理:定期協助患者側面翻身,動作輕柔,避免患者感到不適。②心理護理:與患者積極耐心溝通,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和已經康復的患者情況,加強患者對CI的了解,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③康復護理:指導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肢體鍛煉,逐漸幫助患者進行認知和記憶訓練。④飲食護理: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多吃維生素含量高、營養豐富的食物。⑤睡眠護理:保持病房環境干凈整潔,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適當按摩緩解疲勞。
1.3 評價標準 ①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1]:包括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等6個維度,52個評分項目,總分0~208分,得分越高則健康行為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包括:行走、穿衣、進食等10個評分項目,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則自理能力越強。③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包括:情緒、語言、社會活動等12個維度,每個維度得分換算成百分制,平均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HPLPⅡ評分、ADL評分、SS-QOL評分變化情況。
1.5 數據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提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干預前后健康行為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HPLPⅡ評分為(92.31±15.12)分,常規組為(90.17±16.74)分,護理干預3個月后,分別為(124.79±19.87)分、(106.31±18.53)分,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P<0.05)。
2.2 護理干預前后自理能力、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ADL評分、SS-QOL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附表。

附表 護理干預前后ADL評分、SS-QOL評分比較
我院在神經內科展開了針對CI患者的個性化護理活動,結果顯示,入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HPLPⅡ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升高幅度更大,表明個性化護理對CI患者健康行為的改善有促進作用。孫永延等學者[2]的研究指出,與傳統護理模式比較,個性化護理更有利于患者健康行為的建立。CI患者可能因身體痛苦、心理負擔等原因而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持消極態度,醫護人員通過與患者的耐心溝通、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在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下,患者對飲食、行為習慣進行嚴格的管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進行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通過上述措施,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自我管理,有利于病情轉歸。
除健康行為外,本研究還就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進行了探討,結果指出,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ADL評分、SS-QO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改善更佳,表明個性化護理可有效改善CI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個性化護理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穿衣、行走、進食等鍛煉,使患者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治愈的自信心。此外,健康行為的建立也幫助患者改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個性化護理應用于CI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健康行為,有利于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