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保健中心(471000)李莉
小兒腹瀉為常見嬰幼兒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會造成患兒電解質(zhì)紊亂、脫水等,進而導致患兒適應能力下降。在小兒腹瀉治療期間,需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讓患兒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促進其恢復。我院對39例小兒腹瀉患兒采取了臨床護理路徑,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4月~2016年6月間收治的小兒腹瀉患兒78例作為臨床研究組對象,以雙盲法隨機分為研究組(n=39)及對照組(n=39)。研究組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為1~5歲,平均年齡為(2.1±0.4)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為(2.2±0.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蒙脫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劑等治療,并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度失調(diào)。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飲食護理、環(huán)境護理、心理安慰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①構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科室護士長作為組長,骨干護師為小組成員,相互探討,共同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內(nèi)容,形成一個標準的護理流程。②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具體流程。入院第1d:安排責任護士接待患兒及其家長,主動向其介紹院內(nèi)環(huán)境、探望、陪護制度等。對患兒進行初次病情評估,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大便性質(zhì)、次數(shù)、排尿量、排尿間隔時間等。囑咐患兒午夜后禁食,第2d清晨空腹抽血檢查。入院后第2d至出院前:入院后第2d進行血檢、復查大便常規(guī),密切關注患兒全身癥狀。注意調(diào)節(jié)患兒電解質(zhì)及酸堿環(huán)境。患兒床頭放置特殊護理標識,提高巡視頻率。出院時:對患兒進行出院指導,告知其健康飲食知識,并協(xié)助患兒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氣候變化時注意保暖,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出院后:患兒出院后2周,進行電話隨訪,詢問其病情恢復情況,是否復發(fā),給予適當指導。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止瀉時間、住院時間進行比較,采取院內(nèi)自制問卷對患兒家長進行滿意度調(diào)查。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統(tǒng)計學分析由SPPS17.0軟件完成。所涉及數(shù)據(jù)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即表明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滿意度情況對比 研究組滿意度(97.44%)要高于對照組(82.0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如附表所示。
2.2 兩組患兒止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止瀉時間為(3.12±1.01)d,對照組為(4.24±1.12)d,研究組止瀉時間要短于對照組(t=4.638,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為(5.23±1.21)d,對照組為(7.15±1.29)d,研究組住院時間要短于對照組(t=6.779,P<0.05)。

附表 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
在小兒腹瀉護理過程中,臨床護理路徑是常規(guī)護理的良好補充。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于某項特定診療程序,在最適當時間所實施的一系列最佳護理措施[1]。通過構建臨床護理路徑,可形成一個標準化的護理流程,可促使小兒腹瀉護理規(guī)范化進行,不僅能夠提升護理服務質(zhì)量,也能夠提升護理工作效率,使護理對象獲得更為優(yōu)質(zhì)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會根據(jù)患兒實際病情,提前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前瞻性地安排患兒住院期間所有檢查、護理及治療。同時,也會做好患兒家長溝通工作,讓患兒家長積極配合,進一步提升護理成效。
結(jié)合本研究結(jié)果來看,研究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要短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報道結(jié)果相似[2][3][4]。由此可見,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小兒腹瀉護理中可進一步提升整體護理質(zhì)量,促進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