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縣中醫院(476200)王艷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6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8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9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57.36±4.31)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8.75±3.57)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用藥指導、生活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患者因疾病出現肢體、語言等障礙,導致其出現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護士應在患者入院后加強與其溝通交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注意事項以及康復訓練計劃,幫助其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②由于患者長期臥床,護士應定期幫助其更換體位,避免壓瘡的發生;在幫助患者進行功能恢復訓練時,要以健側為主,進行功能恢復,避免發生側肢功能失調的發生。③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48h后,協助患者翻身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各方位運動、坐位訓練、橋式運動訓練以及翻身訓練等,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④在患者意識清楚后,即開始幫助其進行張、閉口訓練,發聲訓練以及說話訓練,先從簡單拼音開始,然后再逐漸加入字詞、句子等。⑤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鍛煉,護士可幫助患者按摩患肢,3次/d,45min/次;同時指導家屬定期幫助患者進行按摩患肢。⑥指導患者進行進食、梳頭、穿衣等日常生活訓練,使患者逐步掌握日常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護理4周后分別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FMA)比較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上肢運動功能評定總分為66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越好。在護理前、護理4周后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比較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情況,該量表共30分,27~30分為正常,<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
2.1 FMA評分 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4周后,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MMSE評分 護理前,MMSE評分觀察組(17.36±4.57)分和對照組(18.47±4.21)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MMSE評分(29.41±3.22)分較對照組(25.58±3.51)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FMA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FMA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上肢 下肢 上肢 下肢對照組(n=38) 5.08±1.58 4.15±1.34 12.58±3.42 11.25±2.59觀察組(n=38) 5.24±1.44 4.39±1.41 20.85±3.77 17.74±2.43 t 0.461 0.761 10.015 11.265 P>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主要臨床癥狀為一側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昏撲、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等。在患者患病早期采用科學、正確的護理措施是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加快其運動功能、認知功能恢復速度,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4周后觀察組FMA評分與MMSE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說明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以及認知功能,提高治療效果。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的3個月內是患者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故對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其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1]。通過保持患者肢體功能位,如在協助患者健側臥位時,在患者患側肢體前、后墊一軟枕,使其上肢前伸,在其上肢下方墊一高枕,使其掌心向下,在其下肢膝關節屈曲處墊一軟枕,進而避免患者出現踝關節內翻;在患者坐位時在其身后墊大枕,保持髖關節屈曲,將其雙上肢放于桌子上,避免軀干后仰,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2]。通過上、下肢關節康復訓練,Bobath握手訓練,橋式運動、坐起床上訓練、站起訓練等,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改善其預后。通過指導患者鼓腮、吹吸、舔舌等訓練,促進其肌群運動恢復,為語言訓練奠定基礎;指導患者進行發音訓練,由簡單到復雜,患者掌握后,通過小卡片指導患者進行常用詞語訓練,然后慢慢過渡到句子或熟悉的歌詞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使患者在恢復語言功能同時恢復其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加快其運動功能、認知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