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453000)王靜雅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腹腔鏡手術膽囊結石患者94例,依照入院時間分組各4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41~68歲,平均(57.64±8.49)歲;對照組男23例,女24例,年齡42~69歲,平均(58.01±8.37)歲。比較兩組基礎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處理,麻醉前了解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可能產生的不適、手術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有效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術前開放靜脈通路,檢查血氧飽和度、動脈壓、心率、心電圖等,由麻醉師實施統一標準麻醉,術后自然蘇醒。②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基礎上采用語言喚醒,術前了解患者日常愛好、家庭成員等信息,積極與其交流,保證患者熟悉護士語音特點,通過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情緒,進入手術室后由同一名護士再次與其交談,確認已熟悉護士語音特點,促使其加深對護士語音的認知,告知全身麻醉蘇醒步驟及配合要點;停用麻醉藥后采用語音喚醒患者,每隔15s呼喚其姓名,每次連續呼喚3遍,并結合患者個人特點,通過安撫、暗示、詢問、鼓勵等語氣提及其熟悉的事、人或日常喜好等,當患者有反應后,重復發出指令以指導其完成各項動作,同時密切關注其生理反應。
1.3 觀察指標 ①蘇醒時間,包括呼之眨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拔管時間、自主呼吸時間。②躁動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1.0處理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蘇醒時間 觀察組呼之眨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躁動發生率 觀察組發生躁動12例,對照組發生躁動22例。觀察組躁動發生率25.53%(12/47)低于對照組46.81%(22/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08,P=0.032)。
附表 兩組蘇醒時間對比(±s,min)

附表 兩組蘇醒時間對比(±s,min)
拳時間 拔管時間 自主呼吸時間組別 例數 呼之眨眼時間呼之握觀察組 47 7.21±3.22 7.26±3.52 10.43±4.37 13.49±5.71對照組 47 9.66±1.38 10.51±4.21 15.59±5.66 14.02±5.69 t - 4.759 4.060 4.947 0.451 P - 0.000 0.000 0.000 0.653
全身麻醉蘇醒期屬患者術后各項生理指標逐漸恢復的過程,因藥物在全麻患者蘇醒期仍有一部分殘留,會誘發一定不良反應,也是諸多意外易發生階段。常規護理中多根據臨床經驗,按醫囑給予其護理工作,難以達到預期臨床效果[1]。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全身麻醉患者語言喚醒干預,聲音產生的聽覺刺激通過外周傳至中樞,再由中樞傳至各運動中樞,引起大腦皮層興奮灶增加,促進覺醒狀態腦電波形成。黃紅梅等[2]研究指出,給予腹部手術全身麻醉患者行語言喚醒護理,可有效縮短麻醉蘇醒時間,提高麻醉蘇醒質量。此外,通過同一名護士多次與患者交談,使其加深對護士語音的認知,于蘇醒期不間斷性語言喚醒聲音的刺激可通過網狀結構對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特異投射系統、注意力及醒覺等產生影響,促進其意識恢復。且語言喚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皮層抑制狀態,提高腦細胞供氧供血,促使自身調節加快意識恢復,進一步縮短蘇醒期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之眨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與對照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語言喚醒應用于腹腔鏡手術膽囊結石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蘇醒期中可有效縮短蘇醒時間,減少躁動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