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治水理念、水網建設、防洪減災、農村水利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 ,分析濱州市水利發展現狀。從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應對極端氣候、民生水利、水生態、現代水治理體制機制等方面 ,分析濱州市水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水利建設;防洪除澇;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濱州市
1、水利發展
1.1治水理念進一步升華
濱州市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重要治水思路,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現代水網建設和雨洪資源利用為重點,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堅持統籌治水、依法管水、科學用水,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以水定人、以水定地,加快推動從粗放用水向節約用水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從注重行政推動向堅持兩手發力、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統籌解決全市水安全問題。
1.2水網建設加速推進
通過兼容并蓄、調引結合、治污防污,濱州市水質發生根本轉變,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人口、經濟、社會承載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加快推進區域水網構建,先后啟動實施一批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全市水網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南水北調鄒平縣、博興縣續建配套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工程全部完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1.505億m3。全面啟動中型水庫增容、新建水庫等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已完成濱州市南海水庫東庫區、無棣王山水庫增容項目,新建完成博興錦秋水庫、北海新區北海水庫、沾化金沙水庫工程,徒駭河沾化縣橡膠壩蓄水工程;陽信縣霧蓿洼水庫、博興水庫、鄒平辛集洼水庫工程進展順利。
1.3抵御水旱災害能力顯著增強
強化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對全市徒駭河、德惠新河、馬頰河、秦口河(勾盤河)、潮河、小清河、支脈河、預備河、孝婦河、杏花河等13條骨干河道及其支流進行治理。“十二五”期間完成列入省2008~2012年重點河道治理規劃4條河道5處重點河段治理工程,完成列入國家2009~2012、2013~2015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建設規劃的土馬沙河、潮河、支脈河、杏花河、北支新河、秦口河、馬新河等12條河道27處重點河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3.96億元,實施加固堤防291.85km,新建堤防36.4km,河道整治360.72km;全市河道重點河段防洪除澇能力普遍達到20年一遇防洪、5年一遇除澇標準。按照“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作,新建與改造并重,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大力進行沿海防潮工程建設,累計加固海堤10.8km,新建海堤6.36km。
1.4農村水利建設加快推進
“十二五”期間,濱州市累計投入資金3.43億元,解決了74.56萬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飲水不安全問題,共建成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21處,農村人口規模化集中供水覆蓋率達到90.1%,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任務。
堅持“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田間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9.2億元,實施了6處大型灌區、2處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開展了6縣區多批次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完成2個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縣建設,全市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16.6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77.68萬畝,“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面積160萬畝,為確保濱州市糧食連續穩產增產發揮了有力地支撐和保障作用。
1.5水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
強化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劃定并公布了濱州市地下水超采區、限采區和禁采區。積極推進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啟動實施了三號支溝、土馬沙河、碼堡溝、勝利河、秦皇河、付家河、新月河水系、黛溪河等河道生態治理工程。2014年,濱州市被水利部確定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大力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累計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1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6處。
1.6水利管理制度建設
(1)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實施
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 “三條紅線”控制管理,逐步形成需水管理機制;貫徹落實《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國務院460號令) ,全面完成了新版取水許可證換發工作;加強水質監測,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水文水資源監測網絡;實施“封井并網、水源轉換”工程;完成《濱州市黃河灘地地下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及城市供水應急對策研究》《濱州市水資源管理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方案》全面推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對10余個新建項目進行了水資源論證;實施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建設,共建設監測站點119個,監控用水企業68家。
(2)水利改革取得進展
2006年以來,根據市政府部署,市、縣兩級水利部門全面啟動了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全市納入改革范圍的30個水管單位中,有16個為純公益性的河道、堤防、水閘管理單位,其中市屬2個(市小清河管理局、市海河管理局);有4個準公益性的水庫管理單位;有10個灌區管理單位,其中市屬3個。目前,除市級海河管理局、小清河管理局兩個純公益性水管單位未完成改革任務,其他單位均按規定進行了水管體制改革,并基本完成。
(3)水利法制建設得到加強
濱州市水利局以強化執法隊伍、執法能力和執法機制三個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完善執法制度,實施綜合執法,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有序的水事環境。
2、水利發展存在問題
2.1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不足,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濱州市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70m3,不到全國的1/15,屬資源型缺水區域。全社會節水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尚未真正構建,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粗放利用等水資源浪費問題還比較突出,水資源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同時水體受到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局面。據測算,在現狀供水能力和用水水平下,充分考慮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到2020年,一般年份和枯水年份我市將分別缺水1.6億、2.2億m3。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全市追趕超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瓶徑”制約。
2.2極端氣候變化劇烈,旱澇災害威脅程度加重
全市先后發生2010-2011年有水文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秋冬春三季連旱,2014-2015年歷史罕見嚴重干旱,以及2011-2013年馬頰河流域、2012年德惠新河流域重大澇災等多次災害,全市旱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75.51億元。嚴重的旱澇災害,彰顯出濱州市防洪抗旱工程體系的薄弱性和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脆弱性。全市仍有800多km的河段、100多km的海岸無堤防保護,已治河段、已建海堤達標率不足50%、30%。抗旱應急水源特別是地下水儲備不足,防汛抗旱應急管理能力不強。
2.3民生水利建設滯后,影響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農村供水規模化、集中化程度不高,水質處理措施不完善;工程管理薄弱,供水管道老化失修;飲水水源地缺乏保護,農業面源污染、工業廢污水、農村生活垃圾及人畜糞便等依然威脅飲水水源地安全。農田水利灌排體系不健全,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普遍老化失修,多數灌排泵站帶病運行;全市“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3%,農業“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觀。
2.4水生態退化嚴重,生存發展環境受到擠壓
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制訂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按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等“新五化”方針,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濱州市水生態治理任務十分繁重,中小河流斷流天數增多,大量農村河道萎縮,功能衰減,水生態環境惡化。根據《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評價報告》,全市淺層、深層地下水超采區面積分別為577.47km2、7652km2,超采量分別為1441.47萬m3/a、4410.2萬m3/a。
2.5現代水治理體制機制不完善,水利改革任務艱巨
水資源要素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形成,城市建設、產業布局、園區開發等尚未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要求,難以真正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依法保護、促進節約、規范運作的水權水市場制度尚未建立,水價改革尚未到位。市、縣水利事權交叉,社會資本進入水利工程建設、政府購買服務和水工程績效考核機制缺乏,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與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協調,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水利建設管理體制尚未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投入在水利投入中所占份額依然較少,大多數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仍未落實到位。大部分河湖及水利工程尚未開展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和確權劃界,管理保護要求和管理手段缺乏。水法規體系尚不夠健全,水利法治的權威性和執法力度還不夠強,依法治水管水體制機制尚待進一步健全。今后五年,全市深化水利改革任務將十分艱巨。
參考文獻:
[1] 濱州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
[2] 濱州市各縣區提供的資料。
作者簡介:辛英華(1982-),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