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梅
【摘要】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總面積4.16萬平方公里,涉及4市9縣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用水矛盾極為突出,例如:上游和中游用水過度導致下游生態急劇惡化、水資源總量偏低、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行業用水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進程,分析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總結水資源管理措施和成效,為流域后續治理提供參考。【關鍵詞】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治理成效石羊河流域是甘肅省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扼守著河西走廊的門戶,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6.5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60億立方米,地下水0.9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畝均水資源量分別為731m3和280m3,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5%和20%。流域重點治理以前,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總量達28.77億m3,地下水年超采4.32億m3,農業總用水量為24.34億m3,占用水總量的85.7%。由于上下游多次重復利用以及地下水的超采,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172%,已嚴重超過其承載能力,致使流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危害程度和范圍日益擴大。1、制約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因素1.1行業用水結構不合理,區域用水不平衡。流域中游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沒有充分考慮流域水資源的整體承載能力及區域的平衡性,用水量及耗水量偏大,中下游水資源配置不平衡。以農業為例,由于種植結構不合理,致使中游地區耗用水量過大,下游民勤又無自產地表水,加之入境水資源的逐年減少,為了生存和生活,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1.2水資源管理體制落后,資源浪費嚴重。流域內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體制和機制與日趨惡化的流域水生態環境不相適應,缺乏系統的管理措施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特別是農業方面,多為高耗水作物,地表水灌溉方式在流域重點治理前以大水漫灌為主,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效重復利用率低,輸水系統滲漏損失嚴重,造成水資源浪費。1.3水質污染嚴重,水資源使用質量下降。石羊河干流河流地表流量小,流程短,河道自凈能力弱,環境容量小,納污量有限,但流域中游地區城市廢污水排放逐年增加,超出了河流自凈容量,造成下游地表水水質嚴重污染;下游地下水隨著中游地表水水質惡化,加上城市污水及地表各種污染物的滲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地膜、化肥、農藥用量的增加使土地土質、農作物品質也受到污染,加重了下游水資源危機和日趨嚴重的生態問題。1.4流域水資源嚴重超載,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逐年增加,工業和城鎮用水量持續加大,加之近年來,流域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面積增大,上游來水量減少,致使下游綠洲萎縮,沙漠化、荒漠化、鹽漬化擴展。 2、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措施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批復了《甘肅省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批復總投資47.49億元,運用行政、法律、經濟、工程和科技等綜合手段,采取水權制度改革、水資源配置管理、結構調整、關井壓田、生態移民、節水工程建設等治理措施,實現流域生態好轉、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2.1關井壓田、生態移民。在流域內大面積實施關井壓田,按確定的人均農田配置標準,壓減超標農田,關閉部分機井,同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推行低耗水高效益經濟作物,確保農民減水減地不減收,同時,嚴格地下水取水管理,逐年削減地下水開采量,最終實現采補平衡;對民勤湖區、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安置到流域內和流域外生存環境較好的地帶,以緩解流域內的人口壓力和生態壓力。重點治理實施以來,流域內共壓減農田灌溉配水面積139萬畝,關閉農業灌溉機井3318眼,新發展設施農牧業69.1萬畝,新發展特色林果業142.26萬畝,移民2.39萬人。2.2水權制度改革流域內各市從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初始水權分配、水權水價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以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為基礎的水權分配制度。流域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在充分考慮流域內各行政區域和行業用水需求的基礎上,經科學測算,建立行業用水定額指標體系,確定區域初始水權,將已確定的水權進行層層分解,由各市分配到各縣區,再由各縣區分配到灌區、鄉鎮、村組或供水企業,將地下水逐級分配到每一眼機電井,同時,完善水權管理程序,不斷優化水權落實流程,按照先確權、再計劃,先申請、再分配,先刷卡、再配水的程序,有效控制灌溉定額和用水總量。2.3節水型社會建設。 改造農田灌溉條件,襯砌渠道,建設大田滴灌、管灌等節水設施。2006年至今,武威市、金昌市、白銀市累計改建干支渠1883.66公里,完成渠灌、管灌、大田滴灌、溫室滴灌等田間節水改造面積295.53萬畝,安裝地下水計量設施1.75萬套;在流域內全面推行節水型社會建設,發揮水價“杠桿”作用,實行分類水價,對設施農業、大田滴灌作物給予優惠,對傳統方式種植的高耗水作物水價上浮;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根據用水超定額的不同情況,對超額部分加價收取水費;廣泛開展水法律法規和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良好的節水文化氛圍。2.4水資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設建成西營河專用輸水渠工程,渠道總長50.33公里,每年通過專用輸水渠由西營河向下游民勤調水1.1億立方米以上,工程運行以來,已連續8年超額完成地表水量調度任務,輸水效率由河道輸水的42%提高到90%以上;建成景電二期向民勤渠延伸段總長20.9公里,2012年投入使用,運行后輸水效率由過去的70%提高到96%。2.5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石羊河流域水資源調度管理信息系統,新建地下水位監測站70處,安裝機井管理機61套,安裝遠程機井管理系統1681套,敷設光纜320公里,通過現代化的采集、傳輸與控制手段,全面快速收集流域水資源信息,為科學決策、優化調度和水資源統一管理提供支持和手段。2.6流域法規體系建設。省級層面,出臺了《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等5項行政法規和《石羊河流域機井審批管理暫行規定》《進一步加強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通知》等7項部門規章。市級層面,武威市出臺了《關于依法推進全市節約用水的若干規定》《武威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武威市行業用水定額》、金昌市出臺了《金昌市水權轉換暫行辦法(試行)》《金昌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使得超采地下水、違法取用地下水等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2.7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將流域內地下水取水許可權從地方上收至流域管理機構,采取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行政管理服從流域管理的原則。流域管理機構及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門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按照《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和《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確定的用水總量,換發了流域內所有機井的取水許可證,確定了地下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并要求所有機井做到有計量設施、有取水許可證、有水權的“三有”原則,否則不得取水。對全流域2000余眼機井實現遠程水量實時監測,極大的提高了流域水資源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3、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治理的效果分析3.1實現地表水量調度目標。自2006年實施地表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民勤蔡旗斷面總過水量已累計達到31.9億立方米,2011年起連續8年完成年度調水任務,2012年起提前8年實現《規劃》確定的2020年2.9億立方米以上的目標,特別是2017年,過水量達3.94億立方米,為1972年以來歷史最高值。3.2實現地下水控采目標。2012年民勤盆地地下水開采量8515萬立方米,首次控制在《規劃》確定的2020年0.86億立方米約束性目標以內。至2017年,連續6年均實現地下水控采目標。3.3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流域尾閭青土湖區地下水位埋深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目前的3.37米,回升65厘米。民勤縣青土湖蘆葦等旱濕生植物逐年增加,連片封育面積達到20多萬畝,植被覆蓋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結束語: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以來,蔡旗斷面約束性目標持續穩定實現,流域地下水下降趨勢減緩部分已開始回升,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3~25.16平方公里季節性水面,湖區周邊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旱區濕地。表明石羊河治理效果以初步顯現,不僅對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探索內陸河流域干旱少水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經濟和諧發展的積極意義。參考文獻:[1]石巖,張麗霞,石磊,張勤賢.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實踐[J].甘肅科技縱橫,2016(07):7-8.[2]張勤賢,石巖,董平國.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成效與做法[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6(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