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工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單薄山梁是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利用YCW程序進行右岸單薄山梁節理裂隙統計,分析右岸單薄山梁的整體穩定性;再利用極限平衡法,分析斷層f3和f4為底滑面形成的潛在不穩定體,分析其局部穩定性,提供處理依據。【關鍵詞】單薄山梁;YCW程序;赤平投影;斷層;極限平衡1、工程概況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具有生態、防洪、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任務的水利工程,是玉龍喀什河山區河段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最大壩高230.5m,總庫容5.37億m3,正常蓄水位2170.0m,相應庫容5.28億m3,死水位2080m,死庫容1.01億m3,調節庫容4.27億m3,電站裝機容量435MW(其中,生態電站裝機容量35MW),設計年發電量11.14億kW·h,屬大(2)型Ⅱ等工程。 工程壩址處地層較為單一,主要為早元古界灰黑色的二云母石英片巖,片理總體產狀40~60°NW∠25~40°,微波狀起伏,小褶曲發育,呈片理面結合牢固的薄層狀結構,片理間咬合力好。2、基本地質條件壩址右岸為一魚脊狀單薄山梁(圖片1),山脊走向NW向(327°),梁頂高程2210~2290m,河拔240~320m。梁頂寬20~60m,正常蓄水位2170m高程,梁頂寬大于170m。山梁NE側(壩基側)岸坡臨河分布Ⅲ級階地,高程2010~2017m,階面寬30~80m,表部覆蓋厚2~19m的風積粉土,階地前緣至河床為高35~45m的基巖陡坎;階地后緣至坡積后緣2100m高程段岸坡較緩,自然坡度30~35°,表部堆積有崩、坡積的碎塊石土,其厚度4~8m,結構松散;坡積后緣以上(2040m~2150m高程范圍內)為一高20~100m陡坎,順山脊展布,坡度55~70°。梁前端側坡地形較緩,自然坡度28~32°,岸坡表部堆積有坡、風積的粉土及碎石土層,厚度2~4m,中部Ⅳ級階地(階面頂2035m)覆蓋層厚6m左右。山梁SW側(庫區側) 岸坡自然坡度35~60°,受片理面和NW向結構面組合切割,順片理面剝蝕形成溝梁相間地貌,大部分基巖裸露,局部覆蓋含碎石土層;岸坡臨河分布Ⅲ級階地,階面寬8~30m,砂礫石大部分被侵蝕,現堆積厚2~10m的風積粉土,階地前緣至河床為高30~45m的基巖陡坎。3、 單薄山梁巖體的構造特征右岸單薄山梁主要發育NWW~NNW向裂隙,產狀290~350°NE∠65~85°,延伸長一般20~50m,傾向岸外;局部還發育產狀為40~50°NW∠20~40°的NE向裂隙,與片理面近平行。通過地表測繪和平洞揭露,山梁淺表層,垂直深約20~25m范圍裂隙較發育,裂隙面多閉合、可見銹染。山梁前端坡腳附近,高程2035m以下段發育小斷層f3和f4。f3為層間擠壓小斷層,產狀40~45°NW∠27~30°,主斷層帶寬3~5cm,帶內充填碎裂巖和斷層泥,影響帶寬50cm;f4產狀17~22°NW∠70~75°,為垂直河向小斷層,主斷層帶寬3~8cm,帶內為碎裂巖及斷層泥,斷層面波狀起伏。4、 單薄山梁穩定性分析4.1整體山梁穩定性分析從地表測繪、平洞、鉆孔及井下電視等分析,山梁淺表層20~25m范圍巖體破碎,結構面發育,有順片理面小斷層,切腳后容易形成沿斷層面的滑塌,穩定性差;順片理面延伸位于河床基巖面以上,被河槽切腳部分,以片理面為底滑面,飽和后c值0.65MPa,ψ值35°,采用極限平衡理論,按照巖質邊坡平面型滑面穩定分析計算,不考慮地震影響和考慮地震影響時,穩定系數均大于1.25,山梁不會順片理面滑動;深部山梁巖體較完整,順片理面延伸進入河床覆蓋層以下基巖,根基穩定。為進一步分析右岸單薄山梁結構面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本次利用YCW程序進行右岸單薄山梁節理裂隙統計及赤平投影圖繪制,通過裂隙統計進行了結構面分組(表4.1),在結構面分組的基礎上進行了穩定性分析(圖4.1.1)。穩定性分析結果表明,右岸單薄山梁庫區側岸坡和前端側坡均是穩定的,壩體側坡可能的失穩模式是結構面2:295~320°SW∠ 65~85°切割形成的傾倒破壞。通過地質測繪及平洞揭露,該組裂隙發育很少,僅個別地方發育,且延伸短、連通性差,不會對邊坡整體穩定構成大的影響。4.2局部斜坡穩定性評價以f3斷層為底滑面,f4斷層為后緣,形成向河床滑動的潛在不穩定體,分布高程1970~2080m,長度180m,寬度130m,平均厚度25m,估算方量為58萬m3。f3斷層被f4斷層截斷,未發現明顯向坡上延伸跡象,向下延伸至河床下部基巖與覆蓋層界線部位,部分被切腳(圖4.2.1)。式中:Ks—穩定系數;Ri—第i塊滑動面上抗滑力(KN/m);Ti—第i塊滑動面上下滑力(KN/m);ψi—第i塊剩余下滑力傳遞至i+1塊時的傳遞系數(j=i);Fi—水平力地震在各條塊產生的分力(KN/m);Wi—第i塊滑體重力(KN/m);i—第i塊滑面與水平面夾角(°);i—第i塊滑面內摩擦角(°);ci—第i塊滑面黏聚力(KPa);li—第i塊滑面長度(m);A—地震加速度。按巖屑夾泥型結構面,取值c=65KPa,=22°,r=26.9KN/m3,A=0.227g。假定河床部位完全被切腳且不考慮砂礫石蓋重,經計算,在不考慮地震影響和考慮地震影響時,穩定系數分別為0.99和0.64,均不滿足規范要求,存在整體滑移的可能性,作為趾板基礎須采取處理措施。5、結語右岸為單薄山梁,自然邊坡整體穩定,山梁淺表層發育順片理面小斷層,局部有滑動可能,建議結合水工建筑物處理;山梁前端坡腳由f3斷層和f4斷層組合形成的潛在不穩定體,在不考慮地震影響和考慮地震影響兩種工況下,安全系數均不滿足規范要求,穩定性差,作為趾板基礎須采取處理措施。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B50487.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GB].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2] 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016作者簡介:馬琪,男,1989年03月03日生,回族,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勘察研究所,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專業工作,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