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子
摘 要:藝術已經上升為當今社會人們精神層面的追求,人們在藝術中提升自身的修養與品味,藝術在社會中地位日漸凸顯。文章從藝術設計教育的角度出發,探討藝術設計在教育創新模式方面的策略方法等。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新模式;教育轉型
藝術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物質生活之外重要的精神食糧,人們對藝術的需求不斷提升,新時代的藝術設計教學基于此種形勢下,有必要針對大眾的需求進行創新改革,使藝術設計教學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對于藝術的需求,為藝術設計教學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文章就如何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展開探討,從而使藝術設計教學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調整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常常使用一種叫做“三段式”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這種方法將教學內容分割開來,使藝術設計教學與內容分為三個版塊,即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三大版塊,“三段式”教學方法,把藝術設計的基本教學內容割裂開來進行教學,這三個版塊雖然都屬于藝術設計的基本教學內容,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這三大部分卻是三個獨立的版塊,師生在教學中并不會將這三者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統籌教學。這種將教學內容進行劃分割裂的教學方法使得藝術設計教學內容變得不完整,從而導致藝術設計教學內容相對片面。新時代的教育應該講究全面綜合,因此,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將原有的一些教學弊端進行改革或者擯棄。教師應該依托現代教育改革理論方法對藝術設計進行創新教學改革,調整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并且借鑒有實操經驗的先進教學,比如翻轉課堂,使教學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二、藝術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
藝術的發展從古至今都與社會的發展聯系緊密,藝術是依托于社會的發展才得以發展的,而社會又是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展現出其深刻內涵的。比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歷史現實與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之間的聯系,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勢力逐漸衰弱,人們的思想掙脫教會長期的束縛,一些關于人的精神的宣揚,將人性釋放的思想逐漸流行,這一思想到了藝術領域便成為一種有著特殊的文化標記藝術形式——文藝復興藝術,彼特拉克的十四行抒情《歌集》、但丁的《神曲》、以及一些美術家的“圣母”繪畫作品都是當時社會歷史的一種印記。由此可見,藝術作品的發展總是與社會實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藝術設計教學中也一定要注意藝術的社會性,積極挖掘社會實踐因素,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藝術,比如藝術設計、藝術交流活動、藝術市場調研、藝術創作等一些藝術的實踐性活動,促使藝術教學盡可能地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在社會中促進藝術設計教學的發展。
除此之外,社會中還有很多值得藝術設計借鑒學習的因素,藝術設計教學進入社會,可以從社會中獲得相關教學內容的充實,比如對一些古建筑的設計模式,一些名家的設計作品的實地觀察,與一些優秀的藝術大師面對面交流等,都可以讓學生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這對于學生的藝術設計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激活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藝術最重要的就是有靈魂,而藝術最重視的便是創新,沒有創新,藝術就沒有了靈魂,只有有創意、有創新,藝術才有豐滿的靈魂。對于學生來說,開拓創新思維極為重要。要想真正的讓學生在藝術設計教學與藝術設計應用的過程中獲得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創新能力的鍛煉,以下是筆者個人總結的幾點經驗。一是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給學生滲透創新的重要性,但是創新意識滲透的前提首先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基礎知識積累,這是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其次,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滲透培養,潛移默化使學生掌握創新的基本能力與創新發展的基本意識;再次是教師在學生具備一定創新知識與創新意識的基礎上,積極地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將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發揮運用到創新中。
只有理論結合實踐,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專業技能。除此之外,社會實踐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將一些課堂上無法進行的和缺失的教學內容進行彌補。藝術設計對藝術創作者有著嚴格的要求,創作者不僅要具備較高的藝術造詣,還要秉持較好的藝術態度、藝術審美能力、藝術創新能力等。因此,藝術設計的學生應該要不斷鍛煉并培養自身的藝術素質,并且在藝術設計學習過程中找準定位,積極主動而充滿自信的學習,敢于大膽的突破自我,這樣才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李沙,周洪,史建.談綜合性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J]裝飾,2008(02):106-107.
[2] 張玉新,田崴.關于思維設計與藝術設計教育范式研究[J]裝飾,2007(10):94-95.
[3] 徐巧慧.淺析新媒體環境下藝術教育的課程創新[J]裝飾,2010(0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