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 杰
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引以為豪的傳統戲劇,它們就像閃爍的寶石點綴著各自的藝術殿堂。我國傳統戲劇有專門的稱呼,叫“戲曲”。戲曲可分成很多劇種,如京劇、評劇、越劇、黃梅戲、豫劇、河北梆子、老調梆子、曲劇等。戲曲的發展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就讓我們滿懷期待地走入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吧!
早在原始社會,
戲曲的雛形就已出現,那時候人們用歌舞的形式來模仿祭祀和狩獵的場景,謳歌美好的生活。人們經常把某些動物當作祖先靈魂的寄托或本部落的保護神來崇拜。被崇拜的動物是不能捕殺的,如果遇到的話,人們就只能戴上假面具,穿上奇怪的衣服,跳著特定的舞蹈畢恭畢敬地驅逐它們,這種舞就叫“儺(nuó)舞”。它在我國很多地區的祭祀活動中被沿用下來,而今天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判官、鐘馗等角色也還有儺舞的影子。
◎儺面具
西周末年
出現了“職業藝人”,叫“優”。他們擅長模仿別人的形象來逗貴族開心,有些像今天的“模仿秀”。雖然優人的社會地位不高,但很多有正義感的優人能用自己的表演巧妙地向君王提意見,《史記》中就記載了“優孟衣冠”的故事,雖然優孟的表演不能算真正的戲劇,但它已經有了戲劇的要素,如特定的情節、對人物的扮演等。
◎聰明的優孟
漢朝時期,
國家強大,經濟發達,繁華的大城市中匯集著各族民間藝術,各種歌舞表演也更加豐富多彩,皇帝經常讓樂府把民間樂曲收集起來在廣場上演出,叫作“角抵百戲”,“角抵”就是摔跤的意思。演出還包含舞蹈和幻術,人物設置和情節展開也更加完整。
◎漢朝彩繪樂舞雜技俑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唐朝
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文學藝術更是空前繁榮。今天我們習慣用“梨園”指代“戲曲界”,用“梨園子弟”指代“從事戲曲的演員”,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正因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愛好者”,將三百個青年安置于梨園中,并親自教授吹拉彈唱,因此他很自然地就被供奉為戲曲界的祖師爺。
◎“愛好文藝”的唐玄宗
北宋時期
有了固定的演出游樂場所,比如“勾欄”和“瓦舍”。“勾欄”是用繩索和欄桿圈出的場地,而“瓦舍”就像今天的戲園子。當時的娛樂業相當發達,相撲、皮影戲、傀儡戲應有盡有,瓦舍遍布汴梁城。即使是金兵入侵之時,皇帝出逃到南方后也不忘在當地把宮廷樂舞和民間小戲相結合,這種藝術形式被稱為“南戲”。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汴梁臨街戲院

◎ 《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紅娘和張生

◎關漢卿
元朝時期,
文人地位低,便借“元雜劇”的創作揭露社會黑暗,抒發百姓心聲。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竇娥冤》《梧桐雨》《趙氏孤兒》《漢宮秋》并稱為元雜劇“四大悲劇”。《西廂記》《墻頭馬上》《拜月亭》《倩女離魂》并稱為元雜劇“四大愛情劇”。元雜劇比起前代的戲曲來,更貼近普通百姓的心聲,也更富斗爭色彩。
◎湯顯祖
戲曲到了明朝
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戲曲被稱為“傳奇”,主要指“昆山腔”和“弋陽腔”的劇本。這個時期誕生了一位大戲劇家——湯顯祖,他的《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牡丹亭》更稱得上是中國戲曲史上的曠世杰作,傳唱至今經久不衰。在清朝,
昆曲被視為“正音”“雅部”,意思是正統高雅的戲劇。而取材于民間的秦腔、梆子、皮黃等則被稱為“花部”和“亂彈”。北京、蘇州和杭州是昆曲的活動中心,還出現了以折子戲為主的演出形式,經常演出的有《游園》《驚夢》等劇目。清朝早期,昆曲、高腔、梆子腔互相滲透融合,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清朝中葉,傳奇和昆曲逐漸衰落,花部地方戲蓬勃發展,一股新生的力量異軍突起,逐漸占領京城的戲曲舞臺。著名的“徽班進京”揭開了京劇發展史的序幕。

◎清朝戲曲家洪昇、孔尚任,史稱“南洪北孔”
小意粉們,你們還記得上次講過的“四大徽班”分別有什么特色嗎?
·三慶班 整本大戲受歡迎
·四喜班 昆曲是看家本領
·春臺班 少年名伶氣質佳
·和春班 火爆武戲最吃香
京劇誕生后,經歷過輝煌,也嘗過落寞的滋味。戲臺上粉墨登場的京劇名伶,他們的一招一式都演繹著京劇的國粹之美。

◎京劇的四大行當
雖然京劇程式化的表演以及部分內容所傳達的價值觀和當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京劇大氣的唱腔、經典的曲牌以及華美的行頭,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只要你靜下心來走進京劇的世界,它總會讓你流連忘返。2010年11月,京劇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