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主義詩人鄭愁予在其語言精深的詩歌作品中多次塑造了“風”意象。個性化“風”的選用,渲染意境的同時也彰顯了詩人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觀念。本文緊扣“風”意象的藝術表現技巧,進而探析鄭愁予細膩的情感內涵。
關鍵詞:鄭愁予詩歌 “風” 情感空間
風,一種屢見不鮮的自然意象,在鄭愁予的筆墨下被賦予多層象征義和感情寄托義。詩人揮毫下的“風”有的呈舒緩之姿,有的呈狂怒之態,這些“風”大多被擬人化,沾染詩人隱秘的內心情緒,透露詩人對于鄉愁、愛情、離別等生活常態淡然與傷感的矛盾情思。其詩作中的“風”絕非簡單的意象營造,鄭愁予有意放大“風”的存在蹤跡,為了讓不平凡之“風”浮蕩在詩作的字里行間。詩人如此謀篇布局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也在無形間延伸了自身陰柔性格和淡淡悲情。鄭愁予作為現代詩壇大家,其諸多詩歌作品成為中國詩歌理論的研究對象和后來詩人的效仿模板。莊偉杰贊嘆“其開拓的幽邃而深廣的藝術天地,對當下華文詩歌應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資源”。接下來將簡要從“風”意象來洞悉詩人多情的時代精神和詩歌的獨特審美藝術。
一、“風”與其他自然意象的交叉重疊
“風”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什么,是飄揚灑脫抑或是忙中偷閑?設若鄭愁予的單篇詩歌中僅有“風”一個意象,風來風去,風行風止,并不顯得單調乏味。這簡約的唯一客體“風”,不受任何制約,自由行動,可給詩歌保留一份清爽的塵世之雅,也同樣有足夠的氣力為詩人提供抒情的場所。
鄭愁予深諳此道,他的大量詩作濃墨般地刻畫“風”。詩人在特寫“風”時,不忘給“風”附著修飾特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獨個意象的大量使用而引發讀者審美疲勞。同時,具體形象的修飾詞使得“風”意象延展了詩人的創作視野,深化了詩人的感性情懷。如“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錯誤》)中,相思難耐的閨閣女子苦等戀人卻遲遲不聞歸期、不見行蹤,所以內心荒涼,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天,盡顯惆悵、哀傷之情。此處之“風”本是春天的溫暖之風,卻毫無應有的溫馨,反而徒增蕭索,與“東風”的本意相悖。“風”意象的單獨運用,顯目地傳達了詩中女子的哀傷、詩人內心的落寞。
雖然“風”獨自成景可以營造一番深遠意境,但鄭愁予的詩歌意象又妙在“風”與其他自然意象的交叉重疊。如果說,單個物象“風”帶給人簡樸、不羈之感。那么,多重自然意象與“風”的糾纏并列,則徒增詩作的時空組合之意,也更深層次地為詩人的情緒抒發浸染深長、綿延之感。多個自然意象的搭配運用可歸因于鄭愁予長期接觸大自然的生活習慣。這是其豐富的生活閱歷所造就的寫作沖動,也是詩人感情在特定刺激下的勃發作用。純粹的單個“風”意象有時難以把持住詩人的強大情絲,而多個自然意象的組合運用則是詩人感情發展至峰值時的自然噴發。當詩意大發的詩人將內心難以克制的情緒寄之與以“風”為代表的多個交叉的自然意象,其詩歌定會彰顯出不一樣的情感盛宴。鄭愁予詩歌中的“風”大多與“云”“沙”“雨”“霧”“海”“星”“月”等自然物纏繞在一起,側面體現詩人廣博的自然知識和靈活的應用姿態。如《崖上》一作,“這里的/風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當你悟到/隱隱地悟到/時間是由你無限的開始”中“風”“月”“流水”都是自然界常見的意象,此處刻意的意象連用,是詩人鄭愁予詩情創作的信手拈來,也暗示其內心感慨生命自有定數、時光定會消逝的感情升華用意。
鄭愁予善用自然意象,其中以意象“風”的運用最為雕琢。有的詩歌單用“風”,意在使詩作簡潔、醒目,表達詩人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的詩歌以“風”為首要元素,且聯結其他多樣的自然意象,意在營造詩歌的畫面美感,延宕詩人情愫。
二、“風”與詩歌具體的情感空間
風,并不傳達終結之意,風的存在帶有無限徘徊之意。鄭愁予詩歌中的“風”并沒有消淡詩人的愁思,而是以瀟灑的姿態控制著詩人情感,不讓憂思逝去。詩人借“風”意象傾訴了愛而不得的故作淡然,自我游浪的孤寂和思鄉的悲情。
愛情,幾乎是所有文人情調里的主角。鄭愁予的愛情似風,始于自然,陷于急驟,止于回味。“哎/那時光/愛情的走過一如西風的走過”(《當西風走過》)時光長河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沒有善果的愛情,明知青春時期的愛情如風般易逝,卻仍苦苦追尋。詩人以“風”來比喻愛情,暗示了愛情的終不可得,顯現了詩人少年說愁的形象。另外,詩人明知曉時光流逝、愛情虛無,卻仍然樂于以此抒情,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少年情愛的信仰。
游浪歷程多似“風”般悠悠蕩蕩。自然界中的風,找不到它的出處,也無法偵查它的歸所,它既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也不會為任何人離開,它只是悠閑地隨著自己的本性,來來往往。鄭愁予以“風”喻己,表現自己游浪而不知歸處的現狀。但是究其本質,詩人和“風”是不一樣的。“風”大多時候是隨著本性行動的,而詩人卻在時代的波瀾中無奈地任憑外力推進,四海為家。“風”意象不僅闡述了詩人的狀態,也表露了愿如風般行動自如,不受外界自然干擾的纖小愿望。“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態,意象的創造,基于詩人對外部世界的深刻體驗和強烈感受”。鄭愁予自小隨軍人父親輾轉南北,經歷了從大陸到臺灣、從中國到美國兩次大遷徙。輾轉的生活背景注定了詩人要隨著時代潮流和社會準則行事,詩人注定不能像“風”一樣隨心所欲。現實束縛著詩人,詩人只能任人宰割般地游浪、漂泊。詩人在《賦別》中寫道:“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一笑/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認為自己的游浪就像風、雨、夜晚,是再自然不過之事,但后一句“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又真實地暴露了詩人內心的寂寞。詩人巧妙地在其詩作中詮釋了“風”的獨特意蘊,并以“風”來展現詩人獨自游浪時的孤獨。總之,詩人選擇了游浪卻難以紓解內心的寂寥,一如風兒俯臨,獨自游蕩。
鄭愁予詩歌中除了借“風”表達愛情的離緒和游浪的孤獨,還借“風”表達了濃濃的鄉愁。古往今來,因為不同地方的“風”有不同的特點,即“風”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所以古人認為“風”可以代替自己回歸故鄉。梁德林曾言:“正因為各地的風有不同的特點,‘風意象便經常出現在那些表現鄉情的作品中。”鄭愁予的大量詩作中,同樣有借“風”來表達鄉愁的詩句,這種以“風”寫鄉愁的用意,也暴露了詩人長久以來內心深處的遺憾和悲傷。1949年后,臺灣長期處于與祖國大陸的隔絕狀態,在這種背景下,臺灣文人鄉愁題材的作品屢屢問世,鄭愁予順應潮流般,同樣在其詩歌中表露思鄉之苦及由此綿延出的不絕哀痛。“來自海上的風/說海的笑聲太遼闊/我是來自海上的人/山是凝固的波浪/我底歸心/不再涌動”(《山中書》)。詩人想要克制這難捱的鄉愁,但是時常想起自己的出生地而又起鄉思。又如《山居的日子》中“立于風吼的峰上/唱啊/這里不怕曲高和寡/展在頭上的是詩人的家譜”,居于他鄉不能忘記的唯有那血緣相連的家,詩人如此痛徹心扉地低吟,在“風”的渲染和深化下,觸人心魂,直感身臨其境。
詩人感情的噴發若不借助一定的物象,則會顯得感情突發得無理可尋。“風”的借用,一方面是詩人鄭愁予抽象感情的自然物化;另一方面,也是詩人系聯“風”與自然景物共同創造出的意象,觸發了內心隱忍的真情。“風”促發了詩人的詩性,催化了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另外,感慨時光、愛情,表露游浪之心,書寫思鄉等情感的詩歌中也串聯著“風”意象,使得詩人在抒發這些感情的同時自始至終貫徹著淡淡的悲情和憂思,這份悲情在“風”的無意作用下,顯得更加悠長。
三、“風”意象的美感特征
詩歌徘徊著各種各樣的意象,其中滲透的多維意象提煉了詩歌的美感特征。鄭愁予詩歌中“風”意象的時刻潛伏,給詩歌帶來了巨大藝術成就和欣賞價值。“風”使得鄭愁予詩歌中的主觀情感和客觀對象自然銜接,增強了詩歌的陰柔性和感性抒情,同時也為詩歌中多種自然意象的暗喻性和象征性描繪提供了可能。
首先,豐富的意象增加了鄭愁予詩歌的畫意感。“意象使詩歌生命的鮮活感和空靈感得到產生與滋養”。在鄭愁予詩歌中,意象需要為情感服務,情感也因為意象的存在而變得格外豐滿。“風”將各種自然客體與詩人糾葛的情緒,如情愁、孤獨、鄉愁等聯系起來,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也減少了情感過分堆積的冗贅感,使得詩人情感的抒發有種巧奪天工之妙。
其次,“風”在詩歌中的隱喻性和象征性增加了鄭愁予詩歌的朦朧美感。鄭愁予并沒有將自己最細微、最真實的感情直接曝光,而是于以“風”為代表的一系列意象中逐步滲透出來,這帶給鄭愁予詩歌一種如蒙面紗、如處霧中的美感。《南海上空》中“在南海我們竟是一陣鴿/春風乃是哨音做的/遠山覆于云蔭”,這里的“風”運用比喻,刻畫了詩人緩緩敘說情思的那份深思熟慮,給詩歌蒙上一層清雅的詩意美。
緊接著,“風”意象給詩歌帶來一種陰柔之美。鄭愁予詩歌中大量“風”意象的運用,自然地加深了其詩歌中的陰柔之意。這種陰柔表現在語言、意境和情感等諸多方面。就其語言層面,“風”這一名詞及其形容詞性修飾語為了配合陰柔的整體畫面,而漸染柔氣;就其意境層面,“風”多與“雨”“霧”“星”等物搭配組合,增加了意象的柔質性,如《崖上》中“風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營造了一個有清風、冷月、流水的淡雅之景,由此陰柔之感溢于眼簾。就其感情層面,陰柔之景在陰柔的語言訴說中自然抒發的是陰柔之情。鄭愁予的陰柔之情還表現在詩人抒情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淡淡憂傷,無論詩歌是抒發愛情、游浪、鄉愁還是其他,詩歌的末句總是縈繞著無法避開的悲情,體現詩人內心的多愁善感。
“風”在詩歌中營造的美感大抵可以概括為:“風”體現詩中畫、畫中詩的獨具匠心,營造了詩意的氛圍,增加詩歌意境的畫面感;“風”在詩歌中刻意的隱喻和象征用法,增加了詩人無法明說的情感的深度;“風”從語言、意境、情感層面均展現了遮掩不住的陰柔性,體現了鄭愁予獨特的詩人才華。
四、總結
鄭愁予的詩歌一直深受詩歌愛好者和詩歌研究者的青睞。鄭愁予詩歌中糅雜著多種復雜的意象,這些意象無一例外地體現出詩人想要傳達的或是無法開口的思想感情。其中,“風”以其運用的數量之多、深度之廣,引發熱議。鄭愁予的詩歌作品中,有些“風”是單獨撐起詩歌的情境,有些“風”連同其他自然意象深化詩人所思所想,但意象的不同應用姿態都有著相應的特殊藝術美感。鄭愁予詩歌中“風”的運用或明晰或模糊地傳達了詩人對愛情、對游浪生涯、對漂泊異鄉的特殊情懷和獨到見解。這些情感也在“風”的意象作用下,顯得更為感人、真實,塑造了一位柔情滿腸的詩人形象。最后,詩歌中“風”的巧妙應用,表現了詩歌的美感特征,帶給讀者心靈陶冶和渲染。鄭愁予還將自己的靈魂灌入“風”中,在真情訴說自我情感的同時,不忘記述時代、社會之“風”,體現了現代派詩人的作風,對當代學界研讀臺灣現代派詩人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空間。鄭愁予詩歌中的“風”凝聚了詩歌的主旨和意境,是詩人的情感結晶、靈魂濃縮,值得細細揣摩、學習。
參考文獻:
[1]莊偉杰.鄭愁予詩歌的當代性意義及其啟示[J].華文文學,2010(2):26-29.
[2]曹葦舫,吳曉.詩歌意象功能論[J].文學評論,2002(6):118-125.
[3]梁德林.古代詩歌中的“風”意象[J].社會科學輯刊,1996(2):128-131.
[4]鄒建軍.論詩歌意象的審美特性[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76-79.
作者:陳婕涵,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