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群 鄧振興 徐秋萍 陳進蓮 梁惠蘭 董洪伶 梁少映
[摘要]目的 分析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行改良洼田飲水試驗的效果,評定臨床研究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16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實驗組,每組308 例。兩組患者均予以吞咽造影檢查,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予以改良洼田飲水試驗法進行病癥的測定,對照組予以傳統洼田飲水實驗法進行測定。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誤吸篩查率、飲水量、飲水時間等指標。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飲水量[(19.5±3.2)ml]少于對照組的(28.5±2.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9890,P<0.05);且全部飲完時間[(10.5±2.3)s]短于對照組[(22.5±2.0)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0953,P=0.0000)。實驗組患者的咳嗆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誤吸陽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陽性率要高于對照組,誤吸陰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陰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洼田飲水試驗篩查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其診斷誤吸結果得到提升,吞咽功能依然可行,因此通過改良洼田飲水法,代替傳統洼田飲水實驗法的臨床價值可行。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改良洼田飲水試驗;傳統洼田飲水試驗;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6(a)-004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water swallow test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earch value.Methods A total of 616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308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swallowing radiography,on the basis of which,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ested by improved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method,and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ested by traditional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spiration screening rate,drinking water quantity,drinking water time and other indicators.Results The amount of drinking wa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9.5±3.2) ml which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8.5±2.3) ml,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6.9890,P<0.05).And the total drinking time (10.5±2.3) 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2.5±2.0]) 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9.0953,P=0.0000<0.05).The cough and choking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aspiration and swallowing radiography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negative rate of aspiration and swallowing radiograph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Improved water swallow test increase the diagnosis for aspiration in screening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nd maintain a stable swallowing function.Therefore,it is feasible to substitute the traditional water swallow test with modified one.
[Key words]Modified water swallow test;Traditional water swallow test;Clinical value
作為腦卒中患者多發的功能障礙之一,吞咽障礙的發生率最高可達到80%以上,最低也可達到18%[1],一旦患有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將不能正常飲食,其食物也不能正常的運送到患者的胃部[2],由此造成臨床誤吸率、體質量降低以及脫水等并發癥發生[3]。一旦出現誤吸的情況,將會造成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病癥以及急性氣道阻塞病癥,更加嚴重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臨床對病癥診斷中,通過將洼田飲水試驗法應用其中,能夠有效地在早期就對患者進行診斷,然而傳統實驗法流程簡單,安全性較低,因此通過對洼田試驗法改良,提升臨床診斷價值。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16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定其臨床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16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實驗組,每組308 例。實驗組中,男205例,女103例;年齡47~86歲,平均(66.5±8.7)歲。對照組中,男127例,女181例;年齡48~85歲,平均(66.5±8.7)歲。納入標準:①依據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所選取[4];②進行頭顱CT或MRI確診病癥;③患者神志清醒,認知能力正常,能夠對指令正確反應;④同意本次研究流程,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和嚴重智能損害;②心、肺及肝、腎功能障礙。該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洼田飲水試驗法,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予以測定,并讓患者隨意的飲一口水,看患者是否出現咳嗆的情況,如果沒有則通過試驗;再讓患者一次性的喝掉30 ml的水,對患者飲水時間以及飲水情況進行分析。
實驗組患者行改良洼田飲水試驗法,評定患者的吞咽功能,飲水時間測定為5 s,試水量首先控制在1 ml,飲水后如果沒有出現咳嗆的情況,試驗通過,而后逐漸遞增飲水量,每次遞增1 ml,直到5 ml;如果飲水出現咳嗆的情況,則同等水量再次進行測定,如果依然出現咳嗆的情況,則停止試驗。11 ml后改為每次遞增4 ml水量,直到19 ml,如果飲水出現咳嗆,停止試驗,19 ml水試驗后改為每次增加水量為6 ml,直到25 ml。飲水后如果出現咳嗆,則停止實驗。最終全部飲完30 ml水。
1.3 觀察標準
對患者的飲水量和飲水時間進行分析,同時觀察兩組咳嗆的例數等,統計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
對患者予以Rosenbek滲透/誤吸量表測定誤吸篩查率,以此分析患者的陽性率和陰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飲水量和全部飲完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飲水量[(19.5±3.2)ml]少于對照組的(28.5±2.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9890,P<0.05);且全部飲完時間[(10.5±2.3)s]短于對照組[(22.5±2.0)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0953,P=0.0000)。
2.2 兩組患者咳嗆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咳嗆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兩組患者誤吸篩查率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誤吸陽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陽性率要高于對照組,誤吸陰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陰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在大腦皮質以及腦干延髓的控制下[5],6對顱神經以及3對脊神經一起支配的過程中[6],25對口腔、咽喉部位以及食管內部的肌肉來共同工作促進吞咽功能的形成[7]。腦卒中后其任意和吞咽有關的神經肌肉功能出現損傷皆會造成吞咽障礙的發生[8-10]。作為吞咽障礙后對位嚴重的并發癥狀[11-12],誤吸主要是指異物進入到真聲道中,依據患者是否存在咳嗆以及嗓音嘶啞等不良反應,可以將誤吸分為顯性誤吸以及陰性誤吸,其中陰性誤吸的概率較高,也就是說臨床判定中存在盲區[13]。
如果患者大量的誤吸,將會導致其腦卒中并發肺炎以及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也同時出現影響,因此,在臨床早期進行風險性篩查以及吞咽障礙診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4]。在臨床早期誤吸篩查概率以及吞咽障礙診斷的過程中,通常為床旁以及一起診斷[15],作為臨床常用的儀器診斷方法,VFSS能夠及早的對吞咽所有流程予以顯示和分析,對吞咽障礙發生的位置、發生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現滲漏和誤吸等具有準確的檢查意義[16],特別是對于陰性誤吸等臨床發現不到的吞咽障礙來說,更具有極為準確的臨床檢查價值,但是因這一檢查要求性較為嚴格,同時患者要接受射線輻射,將不易于早期篩查誤吸[17]。而洼田飲水試驗則相對更加容易,臨床價值效果更加顯著。在1982年,日本研究學者初次對洼田飲水試驗法進行提出[18-20],將其分為1~5級,其中1級判定為吞咽功能指數正常,2~5級則為吞咽功能出現異常,同時認為1~2級患者不伴隨咳嗆則判定為誤吸陰性,3~5級伴隨咳嗆判定為誤吸陽性,臨床操作性簡單,同時具有無創的優點。本文對常規的洼田飲水試驗方法進行改良,對照組只是一次性飲30 ml的水,而后對患者飲水時間以及飲水情況進行分析。在對誤吸情況分析中,也能夠證實,實驗組患者的誤吸陽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陽性率要高于對照組,且誤吸陰性率以及吞咽造影檢查陰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飲水量[(19.5±3.2)ml]少于對照組[(28.5±2.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9890,P<0.05);且全部飲完時間[(10.5±2.3)s]短于對照組[(22.5±2.0)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0953,P=0.0000<0.05)。實驗組患者的咳嗆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洼田飲水試驗雖然不能有效對隱匿性誤吸進行完全的預測,但臨床應用價值有效,應用簡單,仍然是臨床中常用的一種判斷吞咽障礙的手段。通過改良的實驗方法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飲水量,其全部飲完的時間也有所縮短,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同時咳嗆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洼田飲水試驗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武文娟,畢霞,宋磊,等.洼田飲水試驗在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7):1049-1053.
[2]石磊,王建祥,彭翔,等.洼田飲水試驗和Gugging吞咽功能評估量表在老年亞急性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2688-2690.
[3]徐明馨,王強,孟萍萍,等.強化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4):274-277.
[4]趙志紅,王紅艷,孟麗,等.“吞咽評估及吞咽儀康復干預護理流程表”設定的行動學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 13(1):22-25.
[5]王欣華,孟琛琛,劉霞,等.吞咽功能評估表聯合康復鍛煉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肺部感染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1):4869-4872.
[6]楊枝芳,賀廣湘.簡易吞咽激發試驗在鼻咽癌放療后吞咽障礙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5,21(2):132-134,139.
[7]趙殿蘭,王強,孟萍萍,等.強化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復合體運動速度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6):427-432.
[8]朱美紅,時美芳,萬里紅,等.吞咽-攝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 51(3):294-298.
[9]王愛霞,劉延錦,董小方,等.吞咽障礙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用于卒中患者的信效度測評[J].護理學雜志,2015,30(17):10-13.
[10]呂芬,高原,李霞,等.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在腦卒中后預防誤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1):33-36.
[11]李宏玉,唐強,朱路文,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2):98-101.
[12]劉詩丹,陳啟波,李榮祝,等.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6):569-573.
[13]謝鎮良,陳毅成,招碧蘭,等.超激光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5):384-387.
[14]楊峰,喬鴻飛,李艷,等.基于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的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吞咽障礙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31):2418-2422.
[15]趙殿蘭,王強,孟萍萍,等.強化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復合體運動速度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6):427-432.
[16]朝浩,尹曉新,劉煜敏,等.不同頻率電刺激聯合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2):172-173.
[17]蔡琛,王衛麗,楊寧,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療效果[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4):14-15.
[18]侯玉芹,李國瑞.咽部冷刺激聯合口腔營養管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2):84-85.
[19]董小方,劉延錦.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6):3367-3370.
[20]鄭錦紅,張清珠,朱春燕,等.吞咽功能訓練聯合喂養指導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1):95-98.
(收稿日期:2018-02-06 本文編輯:白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