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最 近讀到一本叫《平如美棠——我倆的故 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的書,作者既非名家,也無名家推薦,買下這本書完全是被該書的裝幀所吸引。
平如和美棠,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名字。作者正是丈夫饒平如先生,該書出版時他已年過九十。妻子美棠八十歲去世,當年八十七歲的饒平如無以遣懷,于是便一筆一筆,從美棠的童年畫起,直至2008年3月11日下午美棠離世,所有過往,歷歷在目。平如選擇用畫筆來留下美棠,選擇永不忘記……六十年的牽手相隨,患難與共,隨著平如的畫筆所至一一重現,紙筆下的重逢幻化成往昔歲月的倒影,平實、溫暖、深情款款。
《平如美棠》的封面用的是大紅底色,黑色的主副書名對聯般豎排分列,正中是印金的一剪梅,饒平如的姓章和名章靜靜地留白,給人一種隆重莊嚴、熾熱喜慶之感,中國味道一目了然。
裝幀上的中國味道不僅體現在封面上,鎖線裝訂后留下裸露的書脊,紅色的絲絲線縷如舊時用來捆扎禮物的棉繩,外貼的一塊紅色織物上印了書名,仿佛禮物上書法端正的獻詞。這些傳遞出的不正是一位世紀老人對愛妻似海般的深情嗎?正如書后白頁上的那句話:“海并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
小心翼翼地拆下塑封,那包裹在書外的透明的保護是裝幀設計的良苦用心,是平如和美棠一生一世的彼此呵護,更是對讀者的提示和引導。拆下塑封的過程恰如拉開主人公故事的帷幕,這樣的鄭重和莊嚴里面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回望和凝視呢?
翻開封面,并不像普通的書那樣直入廳堂,而是三張環襯之后才進入扉頁,這樣的安排并不是沒有用意的:24歲的平如,19歲的美棠,隔著歲月望過來,畫面朦朧,但笑容依然清澈。正如平如老人所說:“我講的話每句都是真的,每個故事都是真的,關于過去,那些畫面都在我的腦海中。”
扉頁上是彩色的一剪紅梅,這應該就是平如的畫作,是主人的一片丹心。一對青年夫婦——穿著花旗袍的漂亮的美棠和年輕英俊的平如笑盈盈地立在門內,迎接讀者的造訪……
內文是淡淡的彩色的世界,因為隔了光陰,穿梭過去時,空氣中仿佛帶了霧氣,濕漉漉的舊時光于今天的讀者是有一些陌生和隔絕的,那是我們的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的過往。所幸平如的記憶十分真切,他的圖畫色彩很是斑斕、描繪很是細膩:父親和母親用過的飯碗上的圖案,午餐時餐桌上大家庭各人的座次,除夕之夜的菜式,拿出新玩具給第一次見面的美棠小妹,進入黃埔軍校時的校門,初見美棠時的情景,把美棠的照片拿給軍中的戰友們看,和美棠的甜蜜婚禮,美棠第一次動手做肉圓子,時局動蕩中和美棠逛過的街、吃過的館子、住過的店,人生十字街頭的艱難選擇,與父親在南昌老家的最后一望,一家人在上海過著普通市民的生活,政治運動中美棠的不離不棄和勤儉持家,艱苦環境下孩子們的快樂時光,當掉最后一只金手鐲前夜將其套在熟睡的小女手上,結束兩地分居回到上海團聚的歡喜和艱難,晚年美棠的患病種種……
平如的畫筆一樁一件也不落下,在沒有美棠的日子里,平如正是靠著這些畫面和美棠日日重逢、時時相守。“美棠和我眼看身邊太多家庭妻離子散親人反目家破人亡,但幸我們從沒有起過一絲放棄的念頭。”故事能夠打動人心的關鍵點從平如口中說出,326個頁面被這些畫面連綴成一部人生的蒙太奇。當讀者和平如一起再次穿越近一個世紀的時光隧道,將要和平如美棠說“再見”的時候,這兩個人物已經成為他們的熟知故舊,以至于竟全然沒有留意書頁的邊緣被裁切得參差不齊,更不會去追究這是設計師的匠心獨運,還是印刷裝訂過程中留下的瑕疵;也不會在意彩色印刷的書籍卻只用了再普通不過的略顯毛糙的輕質紙,因為這樣的呈現效果恰恰切合了平如和美棠的故事,以及這個故事所傳達出的人生真味:平實、真切、溫暖。
這本書的確顯得有點厚,從這個角度看,采用線裝方式又有了除了呈現效果之外的功能,可保證書籍裝訂的牢固度和頁面開合的自由。 苛求一點來看,這本書的裝幀是稍顯“脆弱”的,即使十分愛惜和小心,每次翻閱還是會傷害到“她”。書脊上的那塊紅色織物會因為反復折疊而脫落,稍不小心,封面與環扉的粘合處也會裂開。因此,每當掩卷,都會下意識地去整理那個十分“脆弱”的易損部位,小心地將脫落和開裂撫平、貼緊,仿佛珍視平如和美棠之間的那份赤誠。以致使人寧愿相信這樣的設計也是設計師的匠心:這樣的書其實是不適合作為床頭讀物和旅行讀物的,她是應該被珍視和愛護的,她的命運應該是被有共鳴的讀者細品和收藏的。
作為出版人,我特別留心了一下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師,但翻看了所有顯要部位都沒有找到,最后只在版權頁上密密麻麻的信息中找到了他們的名字:朱贏椿、藝冉。設計師安靜地退出廳堂,不喧嘩、不張揚,把所有的光環都留給故事本身,這樣的謙遜和縮小自我實在令人肅然起敬。朱贏椿的書裝作品屢獲國際圖書設計大獎,是國內書籍裝幀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他曾這樣闡釋自己的設計理念: “設計是為內容服務的,設計要讓書進入讀者的眼簾,但是又不能設計過頭,吃掉文字。”朱贏椿始終堅信“內容為王”,不同的書,要做不同的設計。
讓我們回過頭來重溫一下該書的正文。每個頁面都是主人公的人生畫卷,圖書必備的書眉和頁碼精簡到不能再減,它們縮小了身體,安安靜靜地立在角落,只為給讀者指示前行的路徑,卻沒有一丁點兒的打擾,這樣的溫暖和體貼又怎能不令人領悟并感動呢!
一本平實的書,一出真實的人生大戲,一次心靈的重溫之旅,一場訪問與被訪問的溫情對話,圖書只是一種載體,通過這樣一種恰如其分的呈現形式,將人類最真摯、最質樸的情感保留下來,傳遞出來,傳播出去。可以說,《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又不僅僅是“我倆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的故事。這本書的裝幀營造了一個氣場、一種氛圍,精確地傳達和烘托了書中那些圖畫和文字背后的精神內涵,是圖書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的范例。
這雖不是一本新面市的書,起初在書店里看到時并未曾多留意,但這幾年來,每次去書店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甚至在誠品書店這樣不斷推送新版好書的地方,這本書仍出現在顯要處。若非精品,何以如此?在這樣的感動和好奇心驅使下,買來一讀。沒想到竟一口氣讀完,并至潸然淚下。
據查,該書一面世便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半年時間銷量就突破15萬冊,此后又多次重印。一連串的榮譽也隨之而來:2013年度“中國最美的書”、2013年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最感動圖書”、2013年鳳凰讀書“年度典藏書”等。《人民日報》曾載文,認為該書之“美”不僅美在內容,更美在裝幀設計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光明日報》也曾載文,評價該書散發著“愛的味道,人的味道”……
這樣的好書,竟險些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