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嫚
學生學習英語,“說”的環境要自己創造,在課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和老師講跟同學說,除此之外,最妙的補足措施就是朗讀。英語教學要充分重視朗讀,要喚起學生對朗讀的“愉悅”,以教學帶朗讀,以朗讀促效果。
一、朗讀的作用
1.朗讀是記憶的基礎。朗讀的過程要經過:準確地識讀單詞——再通過視覺神經傳到大腦神經中樞——大腦神經中樞指揮發音系統準確地發出語音。在連貫的、系統的、成篇的、不間斷地識記——朗讀中,視覺準確捕捉單詞的能力,視覺神經準確、迅速的傳導能力,人腦神經系統對發音系統的指揮調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實實的培養和提高。朗讀還可以鞏固已學知識,因為課文是由詞、短語、句子等組成,涉及語音、語法、詞匯等,要想較好地朗讀一篇短文,必須對它所涉及的各種語言知識有理解,反過來,反復朗讀課文能幫助學生掌握所學語言。
2.朗讀能內化情感。不管朗讀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認真領會、準確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后,訴諸于聲,那么聲音發出時負載的思想內容、情感符號,會比文本自身原生態的意、志、情更為豐富。因為朗讀能使課文語言內化而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說寫時,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
3.朗讀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學英語只有開始時就注意語音、語調,大膽效仿,及時糾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講出標準的英語。英美人比較幽默,語言中常常會很多出現邏輯上的缺層、跳層和并層。
4.朗讀能培養語感。良好的語言習慣,指語言運用純熟而自然結合度幾乎近于本能。這是一種直感,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語言有所領悟,有所辨別——對好的語言,善于吸收;對不好的,則善于辨別而摒棄之。英語教學的真諦不在于讓學生明白,更在于引導學生去應用。洪宗禮先生曾說過:“讀書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義上,要在讀中精思、悟神、明理,這樣讀書才能真正讀出書中之‘味”。
二、創設朗讀環境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應拓寬英語學習渠道,激勵學生好學的積極性,提供學習的機會,我們應該以教材為語言典范,以生活為“大教材”,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為此,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學生克服原始心態。突破自身心理圍墻,注意自我改造語言環境,使他們能夠敢于開口,不怕嘲笑,不怕丟臉,樹立為了說好一句地道的英語而磨破嘴皮的決心。
2.樹立“大教材觀”。即以教材為依據,把日常生活當作語言大教材,讓學生回到實際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體驗、感知句型對話,使具體的語言環境推動語言感覺的形成。
3.讓學生在群體語言環境中增強記憶效果。很多時候,詞匯和句型的輸入光靠個人去死記硬背是艱難而短暫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東西卻令人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4.在學生中開展閱讀活動,尤其不可輕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這是形成語感的基礎。最好采取“限時法”實現目標,要求他們做到最快速、最大聲、最清晰。同時,還要幫助他們克服很多有礙閱讀的不良習慣,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感受性。
三、培養朗讀技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對我們進行朗讀指導教學很有借鑒意義。我們除了啟發學生懂得朗讀技巧的具體內容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啟發學生學習掌握朗讀的技能。“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朗讀技巧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1.講究領讀技巧。領讀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機械地領讀,教師勞累,學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個課堂也沒有活力。教師在領讀句子時要講究領讀方法。
(1)在領讀短句時,開始幾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學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學生跟讀難度,用不同的語調同讀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語氣,如升調、降調,使整個課堂氣氛充滿生機與活力。
(2)領讀長句時,化整為零,集零為整。將一個長句分為若干個意群,該停頓的地方停頓,待各意群讀熟了以后再讀整個句子。
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興趣,引發樂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說出流利的“英文”,喜歡說“洋話”。
2.朗讀與口腔肌訓練。教師在給初學者上語音課時,都要給他們剖析每一個語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訴他們,如果口腔部位做準確了,所發出的語音就是準確的。那么,掌握了準確的發音要領,就形成了語感了嗎?不,語感并非體現在單個的發音要領上,它是語音、語調、節奏和語言能力的綜合體現。有人早就總結出,學英語要“用嘴努力”,“從嘴突破”。如果強化訓練舌部肌肉,堅持以快速、高聲、清晰的方式來多讀多說,久而久之,口腔就會自然適應一系列英語語音語調,從而產生出語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