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學者們都從不同層次對被害人過錯進行了研究。本文從敲詐勒索罪的角度探討被害人過錯認定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將被害人是否具有過錯及過錯程度的大小納入量刑考量范疇。
關鍵詞:被害人過錯;認定
一、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的現狀
在對100份敲詐勒索罪裁判文書研究過程中,認定被害人過錯的裁判文書52份,被害人過錯主要表述為有過錯、有一定過錯、存在過錯、存在一定過錯、對本案的發生存在過錯,部分裁判文書對被害人過錯程度進行表述,有明顯過錯、重大過錯、嚴重過錯。
體現被害人過錯的不當行為包括被害人與被告人的妻子有不正當男女關系、被告人與被害人存在不正當男女關系、被害人盜竊被告人財物、被害人賭博作弊、被害人私自改變所租用林地用途、被害人毀壞財物等,主要集中體現在前三種類型。[1]
立法上,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尚未形成完整的量刑體系。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2款的規定:被害人對敲詐勒索的發生存在過錯的,根據被害人過錯程度和案件其他情況,可以對行為人酌情從寬處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該解釋提及被害人對敲詐勒索的發生存在過錯,將其作為酌定量刑情節。裁判文書中被害人過錯作為酌定量刑情節主要表述為酌情(定)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可以)從輕處罰。但法律、司法解釋沒有對被害人過錯程度予以具體量化。
二、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被害人過錯認定具體的論證過程
法院對被害人過錯認定多數簡單表述為鑒于被害人在本案的發生存在一定過錯,可酌情對他們從輕處罰。
裁判文書中對被害人過錯的認定缺乏說理論證,且在被害人過錯影響刑事責任大小上缺乏充足理由、無說理分析,就認定了被害人的過錯。至于被害人過錯對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影響也沒有相應分析,直接做出對被告人的刑事判決,使得訴訟中的當事人既不知道被害人過錯與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關系是怎樣形成的,也不知道被害人過錯對被告人刑事責任影響的程度。這樣做出的判決說理不充分,但是實踐中關于刑事被害人過錯的有關判決均如此,不可不謂是司法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2]
(二)缺乏被害人過錯程度的區分
雖有被害人過錯相關表述,如過錯、明顯過錯、重大過錯、嚴重過錯。被害人具體體現在其實施了不當行為,如何區分過錯程度,而非受到社會一般的否定性評價。什么樣的標準才能認定為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被害人與犯罪互動中,對犯罪者對被害人的侵害行為的程度,決定其自身受刑罰處罰的程度輕重,同時被害人因其不當行為而承擔的責任,也影響著對犯罪嫌疑人的處罰輕重的裁量。被害人的過錯如何具體量化到對犯罪嫌疑人的處罰上?與過錯程序相對應的量刑標準?
(三)被害人過錯認定標準不統一
司法實踐中,被害人的過錯情節以及這些被害人過錯情節對具體的刑事量刑的影響,都由具體案件的審判人員來決定。然而每一位審判人員的法律素養與職業道德不盡相同,對待同一個案件或相類似的案件,不同的審判人員也將會作出不同的審判結果。[3]
例如,被告人與被害人存在不正當男女關系,是否將其認定為敲詐勒索中被害人過錯,法院存在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被告人與被害人(已婚)存在不正當男女關系,對被害人進行毆打并以此事對外宣揚相威脅等內容敲詐被害人財產。法院認定被害人對本案的發生有過錯。另一種意見:被告人與被害人(已婚)存在不正當男女關系,法院不認定被害人過錯的理由包括:一是,被害人雖與被告人存在不正當兩性關系,違反社會公序良俗,但這并不能成為被告人實施敲詐勒索的理由;二是,被害人雖在其婚姻關系中存有過錯,但該因素并非系被敲詐勒索的過錯,在敲詐勒索過程中,被害人不存在過錯。
三、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的路徑
(一)理解刑法意義上被害人過錯
被害人過錯本身就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抽象概念,且在評價其對刑事責任的影響時還需將其置于犯罪構成體系和量刑體系這兩種不同層次的體系中去研究,因而增加了在個案中對被害人過錯進行準確認定的難度。
要想準確對被害人過錯予以認定,需要建立在對被害人過錯的理解上,包括被害人過錯是客觀行為、被害人不當行為需達到一定程度、被害人的不當行為與被告人敲詐勒索的發生存在關聯性、過錯方應是被害人等方面。
(二)全面檢索類案
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要求承辦法官進行“全面檢索,制作類案與關聯案件檢索報告”,并視擬作出的裁判結果與本院同類生效案件裁判尺度比對結果,作出不同的處理。提到的全面檢索本身都是發現案例的過程,制作檢索報告則是將所發現的案例匯總并初步研究。類案的檢索有利于法官對于相似案件予以研究,敲詐勒索中被害人過錯應予以參考與借鑒,全面檢索、發現案例、研究案例。
(三)類刑化研究
類型化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當事物的抽象概念及其邏輯體系不足以覆蓋該事物的多樣表現形態時,我們可以事物的特定特征為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類屬劃分,使其能更加全面立體地分析研究對象,從而彌補法律概念抽象化的不足。此外,對被害人過錯的類型研究也具有現實可操作性,一是,這種研究并不是以窮盡每一種被害人過錯行為為前提,它并不期盼無懈可擊地掌握每一種被害人過錯行為對其進行個別判斷,取而代之地是將其以某一特定標準為軸線,抽取每一種類型的實質為一般特征,并按照該特征將被害人過錯進行類型判斷。
結尾
有些敲詐勒索案件中,如果沒有被害人過錯存在,犯罪行為就本來不會發生,是否認定為被害人過錯,將會影響到被告人量刑。準確對被害人過錯認定有利于準確量刑,實現罪責刑相適應,確保維護公平正義,實現法律公正。
參考文獻:
[1]蘇宇.敲詐勒索罪中被害人過錯的認定-基于100份裁判文書.當代人.2018
[2]《司法實踐中被害人過錯的認定現狀及分析》黃潔玲律師
[3]洪曉亮,江紅仙.被害人有過錯的故意殺人罪量刑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17.9(中)
作者簡介:蘇宇,1983年出生,女,籍貫黑龍江省穆棱市,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