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公共圖書館法》是黨的十九大之后首部文化立法,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平等、開放、共享等先進理念,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利于界定政府、公共圖書館、社會組織、個人等多元建設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本文就中國圖書館方面權威專家對《公共圖書館法》的精辟解讀做出簡要梳理與歸納,以期讓公眾輔助理解《公共圖書館法》與公民的文化權益、對圖書館事業的影響等。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法;職能;經費
一、研究目的
作為圖書館一線工作人員基于工作需要著手對《公共圖書館法》的專家論點進行具體研究,明確了圖書館建設“經費從哪兒來?”,為促進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圖書館人“勁兒往哪使?”,以及違法責任的認定,即“邊界在哪里?”幾個主要發展問題。
二、相關研究
(一)《公共圖書館法》頒布的意義
2017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定義、職能、任務、建設主體、服務對象等。對進一步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里程碑式作用。
(二)經費從哪兒來?――《公共圖書館法》對政府職責的明確規定
《公共圖書館法》明確了政府在公共圖書館事業中的主體責任,對公共圖書館的設施建設、法定條件、經費和人員等問題做出了政府的責任界定,為解決多年來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人、財、物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底,每萬人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67.2平方米,人均擁有圖書0.46冊,人均購書經費0.829元;據《“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每萬人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將達到110平方米,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冊,人均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1.8元,各項指標都將得到顯著增長。發展經費從哪兒來?在《公共圖書館法》中共有19條與國家、政府相關的條文,明確指出了國家和政府需要承擔的責任,涉及國家、中央、省級、地市級和縣級人民政府。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對責任進行了認定,第十五條詳列了設立公共圖書館應當具備的條件,從規章制度、固定館址、館舍面積、藏書量、設施設備、工作人員、開辦資金、運行資金及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對政府提出了要求。《公共圖書館法》的出臺為圖書館事業法治化發展夯實了基礎。
(三)勁兒往哪使?――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及《公共圖書館法》對公眾權益的保障
1、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
《公共圖書館法》闡明了公共圖書館的基本功能:收藏、服務、教育。具體指: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
1975年國際圖聯把現代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歸納為四種,即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我國政府更是將公共圖書館的職能作用提升到“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憲法》第二十二條強調圖書館的文化事業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要求,從國家法律層面明確了公共圖書館是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之一。
(1)收藏功能:
公共圖書館的資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從“藏書”--“文獻”--“文獻信息”是個漸進的過程。按國家標準GB3792.1-83《文獻著錄總則》和GB4894-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匯-基本術語》的定義,“文獻是指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按《公共圖書館法》對文獻信息的界定,文獻信息可分為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縮微制品、數學資源、其他(如專利、標準、計算機程序等)五個大類。其中古籍是一種重要的文獻信息類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明確把“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納入了文物保護范圍。
《公共圖書館法》第十條、第二十八條做出了依法保存文獻信息的相關規定,這里不再詳列。
(2)服務功能: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公共圖書館必須提供免費服務,范圍包括:文獻信息查詢、借閱;閱覽室、自習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開放;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國家規定的其他免費服務項目等
第三十八條:特殊情況及時公告及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四十條涉及此方面的法律規定不再贅述。
(3)教育功能:
①《公共圖書館法》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
閱讀權。普遍均等服務: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人人可用,保障讀者的閱讀權益,包括讀者的知識和信息接受權、獲取權、利用權,滿足讀者的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圖書館是黨和政府推行全民閱讀戰略的主陣地。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有責任、有義務保障全體公民閱讀權,為之提供基本的設施保障、文獻資源和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法》為讀者獲得圖書館服務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隱私權。對讀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提出了具體要求,保障了讀者個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的權利。《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三條、第五十條對涉及隱私權的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隱私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對讀者的隱私進行保護,體現了我國法律的進步開明和對基本人權的尊重,符合現代國際社會發展潮流。
公民文化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建立開放管理機制,健全民意表達渠道,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公共圖書館服務和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有效途徑,全國保障公民文化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公共圖書館法》第二十三條、第四十二條作出相關規定,并要求圖書館設立讀者意見箱(簿)、公開監督電話、開通網上投訴通道、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及時了解公眾訴求。對公眾反映的問題按照《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要求在五個工作日內回復并整改落實。
②公共圖書館“服務全民閱讀”――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定位:
全民閱讀是公共圖書館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公共圖書館是推廣全民閱讀的主力,全民閱讀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命脈。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章前面4條中有3條是講閱讀的,第三十三條、三十四條、三十六條都是針對全民閱讀的專門規定。
199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全民閱讀”項目活動,我國“全民閱讀”是中央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戰略部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2018年,“全民閱讀”連續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可見從國家層面對它的重視。公共圖書館作為文獻收藏、保存、借閱機構,在“全民閱讀”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李克強總理就曾說:“一個國家養成全民閱讀習慣非常重要,而這與公共圖書館普及密不可分。”
《公共圖書館法》將開展社會教育和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列為公共圖書館的法定職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而公共圖書館恰恰就是人民精神食糧的重要來源。
圖書館工作者應在提供傳統服務基礎上積極推動全民閱讀,創新工作方式,將公共圖書館打造成一個人們“可以進來,樂于進來,方便進來,并且能夠有所收獲、得到成長”的社會教育場所。《公共圖書館法》的出臺與實施,使得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機制建設有了法理基礎和法治保障。
(四)邊界在哪里?――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九條到五十四條禁止性規定:不得違規處置文獻信息、不得開展無關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得侵犯讀者隱私等禁止性規定,是對公民基本文化權益進行保駕護航的“底線保障”。
三、結論
《公共圖書館法》保證了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確立了政府主導建設,用立法的形式保證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平等、開放、共享。經圖書館界專家對《公共圖書館法》條分縷析式的解讀有助于我們一線圖書館工作人員更透徹地理解該法。圖書館服務方式也應從簡單的圖書借閱向適應終身學習需求發展,這也要求一線圖書館工作人員注重閱讀素養、信息素養、技術素養以及職業素養等多元素的提高,在公眾服務上與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適應,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柯平. 圖書館館藏圖書D類《公共圖書館法》專家解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5
[2]吳建中.夯實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2018,5
[3]柯平.什么是公共圖書館,2018,5
[4]陳堅,徐冰.《公共圖書館法》對政府的要求,2018,5
[5]陳堅,孫慧明.《公共圖書館法》對圖書館事業的影響,2018,5
[6]褚樹青,屠淑敏.《圖書館工作者如何貫徹落實〈公共圖書館法〉》2018,5
[7]程煥文.《公共圖書館法》與全民閱讀,2018,5
[8]李東來 李曉輝.《〈公共圖書館法〉與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2018,5
[9]金武剛.《公共圖書館法》與公民文化權益保障,2018,5
[10]《中華人民國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