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楊筱
摘要: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討論分析將格蘭諾維特的強弱關系理論運用到采訪中,不僅能夠通過建構記者自身強弱關系兼備的社交網絡,從而建立起既穩固又靈活的新聞線索來源渠道,而且借助采訪對象的強弱關系,在講述“新聞故事”時,能更好地印證真實性,強化情感性,拓展故事性,挖掘縱深性。
關鍵詞:新聞采訪;強關系;弱關系
當記者帶著好奇心,以一個“闖入者”的姿態走近新聞現場,走進事件中心,他是觀察者,記錄者,更是一名溝通者。與陌生的采訪對象相逢,從時光里打撈出一段記憶;與陌生的聽友讀者相逢,用聲音、光影和文字描繪講述;在采訪對象與受眾之間建構起無形的溝通鏈條,共同完成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
而要有效建構起這樣的溝通鏈條,就需要充分調動社交網絡在采訪中的關鍵作用。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發表的論文《弱連接的強度》(The Strength of the Weak Ties),被認為是社交網絡研究中的重要文獻。格蘭諾維特在文中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而范圍有限的社會關系,定義為“強關系”。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較淺的社會關系,即更為廣泛的社會關系,定義為“弱關系”。
在大多數情況下,采訪對象對于記者而言是“陌生人”,而為了更好地深入新聞現場,記者不僅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社交網絡,尋找處在新聞事件核心的“陌生人”,抓取新聞線索,講好“新聞故事”;更要善于挖掘“陌生人”的強關系與弱關系,通過增加信息源的廣度與深度,讓“新聞故事”更加豐滿。
一、新聞現場:尋找有故事的陌生人
我們總說,新聞就在身邊,這就要求記者做一個有心人,有效抓取新聞線索。新聞線索,也稱采訪線索、報道線索,是已經或將要發生的新聞事實的簡要信息。記者抓取新聞線索的首要渠道,通常來自于“強關系”,即從同行和朋友等處獲得鮮活的、一手的、具體的信息。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時間緊迫,手頭上沒有任何采訪對象的聯系方式,這就需要記者培養起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習慣,時刻留意新聞現場的人和事,能夠迅速建立和擴展自己的“弱關系”群體。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弱關系”在關鍵時刻能為記者提供關鍵信息,從而幫助記者更快更全面地豐富信息來源,提高新聞質量。而“弱關系”的建立則需要記者時刻調動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新聞發現的核心內涵,是對事物的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在長期的學習與實踐中,以知識和經驗為“地基”,一點一點建構起來的。
作為主要從事對臺新聞報道的媒體記者,筆者在眾多帶有“對臺”基因的活動上時常要思考,如何從邀請嘉賓的名單中發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何從嘉賓發言中迅速捕捉到值得進一步挖掘的新聞線索,如何從現場嘉賓之間的寒暄對話中找到關鍵的人物關系。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看似源于“直覺反應”,卻需要以兩岸交流的歷史背景為框架,以最新的對臺政策為標桿,以兩岸的熱點話題為導向。而通過某一次采訪中所獲取的素材或許并不會立刻在當下的新聞報道中體現價值,但在這個過程中與陌生人建立起來的“弱關系”,卻會成為之后打開對臺新聞報道局面的“敲門磚”。
二、人際網絡:重視陌生人的“強關系”
依據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的分析,社交網絡中的“強關系”所掌握的信息彼此間具有高度同質性,而“弱關系”所掌握的信息則彼此具有異質性。進一步分析,強關系的存在如同“實線”的連接,人與人之間因為更為接近的話語環境、共同愛好以及生活環境,產生了很高的信息重合度,能夠達到互相印證的效果。同時,由于“強關系”具備較強的情感維系,信息的分享也就呈現出更多的情感表達。所以,重視陌生人的“強關系”,能讓新聞故事更有細節,更有溫度。
以2017年筆者參加的第十二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采訪為例,2017年是兩岸恢復交流交往三十周年,筆者在采訪前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對兩岸南音人的深入訪談,挖掘他們在同心攜手讓南音重新煥發藝術光彩的過程中發生的動人故事,從而凸顯南音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增強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呢?以此為主導思想,筆者在新聞現場鎖定了臺北市閩南樂府管弦研究會理事長呂進發作為故事主角。“何以解鄉愁,唯有憶鄉間”,呂進發理事長致力于兩岸南音交流已經三十年有余,他本身就是兩岸南音交流乃至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他的“強關系”所牽引出來的人物,必然也能成為他經歷的佐證者,同時從其他角度來豐滿故事,還原細節。
菲律賓國風郎君社永遠名譽社長陳天才作為呂進發老先生三十幾年的摯友,是呂老先生“強關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因而筆者在采訪陳天才社長時,尤其注重對故事細節的還原。例如,陳天才社長講述了1985年菲律賓國際南音大會唱的晚宴聚會上,他帶著呂進發向當時大陸南音代表團團長、原福建省宣傳部部長何少川敬酒,在當時兩岸還未正式恢復交流交往的大背景之下,這一歷史性的碰杯,讓現場響起了長達十幾分鐘的熱烈掌聲。呂老先生“強關系”的另一代表人物是他的女兒呂瑞華,這幾年呂瑞華一直跟隨父親往來于臺灣與大陸,因而筆者在采訪她時,更注重記錄真實的情感流露。例如,呂瑞華提到兩岸還沒有正式恢復交流交往的時候,父親就偷偷跑回大陸看望親人,為老家做點兒事情。有時,父親在外工作應酬完回家,帶著一點兒醉意地一直跟她重復一句話:“你不能忘本,要飲水思源,要懂得感恩。”
正是這些細節還原與情感注入,讓呂進發這個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有了真實的溫度。也正是對“陌生人”強關系的重視,才有了拓展發散的追蹤采訪,也讓兩岸以南音為媒的交流圖景更加立體生動。
三、信息渠道:發揮陌生人的“弱關系”
按照格蘭諾維特的理論,弱關系比強關系更能充當跨越社會界限去獲得信息和其他資源的橋梁,以弱關系存在的人際溝通,其信息來源也更為豐富。與強關系相比,弱關系更像是一條“虛線”,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廣泛地銜接到一起。而在采訪當中,發揮陌生人的“弱關系”,重視拓展獲取信息渠道的廣度與多樣性,或許就會有意外收獲。
筆者曾在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活動中采訪到來自土耳其的民間伊斯蘭書法藝術家Hatice YüCEL,但由于她無法用中文或者英文對話,筆者與她的交流一時停滯。幸運的是,筆者在采訪出席活動的伊朗大使館文化副參贊阿迪勒·漢尼時,與其建立起了“弱關系”,而他與這位土耳其民間藝術家語言上的溝通無礙,讓他們之間也建立起了“弱關系”。于是,阿迪勒·漢尼主動擔任起臨時翻譯,筆者對Hatice YüCEL的采訪順利展開。假如沒有發揮“陌生人”的“弱關系力量”,自然也就捕捉不到背后的精彩故事了。
這或許只是采訪中的一個“小插曲”,卻讓筆者深感珍惜每一次在新聞現場“相逢陌生人”之機會的重要性,說不定他就是記者苦苦尋找的寶貴的信息來源,事件的重要見證人,甚至是“新聞故事”的主角。
四、結語
強弱關系理論在采訪中的運用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當我們通過強弱關系建立起了既穩固又靈活的新聞線索來源渠道,我們就能擁有了更多與有故事的“陌生人”相遇的機會。而相遇只是開端,為了講好“新聞故事”,借助“陌生人”的“強關系”還原細節,印證真實性,強化情感性;借助“陌生人”的“弱關系”補足缺失,拓展故事性,挖掘縱深性,從而更好地選取切入的角度,延展故事的維度,感知人物的溫度。
參考文獻:
[1]賴煒.格蘭諾維特的“嵌入性”理論及其在社交媒體研究中的應用[J].新媒體研究,2018 (14):11-13.
[2]李輝.獲取新聞線索渠道淺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 (13):150-150,176.
[3]趙宏斌.人際互動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6 (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