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也在不斷的加快,城市群形成成為了必然。例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向外輻射形成的城市群、長江流域城市群、浙中城市群等。由于城市的快速崛起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端,從城市的空間設計角度來講,其中包括: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城市人才資源分布不均、城市道路交通擁擠嚴重、城市經濟差距大等問題。從人口的逐漸密集和增加來講,造成了城市的環境衛生的巨大污染,人們的闖紅燈現象、隨地吐痰、扔垃圾、公共場所的大聲喧嘩等行為,都嚴重的影響城市文明的建設,和城市榮譽感的提升。城市群的形成是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現,針對城市空間結構應該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優化,提升城市文明建設,為市民提供更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服務。
關鍵詞:城市群;空間優化;城市文明提升策略
城市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弊端,引起了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很早就提出過建設文明城市,優化城市結構,增強市民生活幸福指數。為此,本文將從城市群的概念進行闡述,進而指出當下城市群空間結構和城市文明表現出來的現狀,最后,著重從優化城市群空間結構和提升城市文明這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闡釋如何進行策略改變,實現目標[1]。
一、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表現,其主要是指以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由三個以上大中型城市組合而成的城市群體。這些城市群體依托著共同貫穿的交通體系、網絡體系、以及經濟產業鏈共同發展,不斷的實現時間、空間、經濟秩序的緊湊性,形成一個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城市群體,能夠彼此相互促進和協調[2]。
二、城市群空間結構和城市文明表現出來的現狀
(一)城市空間現狀
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組成的集合體,通常以一個核心向外輻射和發展,城市群雖然資源共享,但是也往往出現資源利用不均,人才分布不均,經濟發展等級大等弊端。不協調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會使整體的城市群發展速度減慢。就像木桶效應一樣,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為此,平衡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發展速度是必要的,能夠促進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創造更具備幸福感的城市。
1.城市群經濟空間發展不平衡
經濟空間結構不合理會導致整體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例如: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最早的三大城市群中發展最好的一個,一共包含了13個城市,以北京為核心,包括了天津、以及河北的張家口、廊坊等一些城市,從整體的布局來看,河北省的城市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河北省在城市群中沒有形成金字塔的結構,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規模不足,中等城市占的比重過多,這就形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而中等城市的分布也是明顯的松散狀態,不能緊密的承接大城市的資源,也不能夠很好的帶動周邊小城市的進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北省圍繞京津地區的經濟松散狀況,成為其發展路上的短板和障礙。如不及時進行調整和解決,整個京津冀地區的整體水平也會被拉低[3]。
2.城市群空間建設不合理
城市群的形成必然會有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以及小城市,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肯定存在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過大的差異會導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使利用不能夠最大化。例如,經濟中心的建立、工廠的建立、教學資源的分布等。不夠合理的資源分布就會帶來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城市文明現狀
1.城市噪音污染嚴重
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很多城市已經達到飽和的狀態,城市噪音污染主要包括施工建設的噪音和汽車鳴笛噪音等。雖然很多學校、養老院、居民區都有禁止鳴笛的標志,但是仍有很多人不遵守,導致城市出現很多的噪音污染,城市的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4]。
2.城市環境污染嚴重
一個城市是否能評為文明城市,與這個城市的環境衛生息息相關。環境的重要性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和面對事情的處理態度,任何人都愿意生活在干凈整潔的城市中。然而城市的環境污染確表現在方方面面,小到生活垃圾的隨手丟棄,大到工廠、工業用水的污水排放。生垃圾的制造非常容易,但是一旦造成了污染,治理起來就非常的困難。例如,塑料垃圾袋在土壤中幾十年都不可分解,造成土地資源的污染。工業用水排放到河流中,河水的流動就會擴大污染的面積,甚至危及生活用水和飲用水的安全。
三、優化城市群空間結構和提升城市文明的策略
(一)城市群工廠產業向外輻射
城市群的形成通常只有一個或者是兩個核心,核心發揮著帶動的作用,這就需要當核心工廠和經濟需要發展壯大的時候,能夠選擇一些經濟發展慢,但是也符合發展的區域進行輻射。通過工廠的效益帶動周邊的就業和技能的提升,不斷的將產業鏈鏈條化,形成完善的共同就業和發展的體系[5]。
(二)城市群交通增強便利性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個環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涉及到城市群中與其他城市合作的便利性。目前來看,很多大城市的交通運輸逐漸的完善。但是,在通向中小城市地區的鐵路、公路等存在不便利的條件,尤其是城鎮特別小的城市,交通運輸的閉塞嚴重的阻礙期間的經濟發展。例如,某城鎮盛產蘋果,蘋果可以送進各大城市進行水果銷售或者加工蘋果醋、果汁等,但是,如果交通不夠便利,合作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影響相互的經濟發展。政府應該加大交通道路的建設經費,幫助增強交通的便利性。
(三)城市群內部加強經濟合作
國家對城市群進行劃分,其目的就是發展帶動作用和促進共同發展。城市因為其是否是核心地帶,其規模、人才等聚集的差異,導致了發展的不平衡。國家可以采用扶持和帶動的策略,鼓勵中小城市創辦工廠和自主創業,政府進行城市群內部鼓勵帶動合作,內部合作經濟有共同的資源和便利條件,能夠相互創造效益,促進協調發展。
(四)增強城市文明建設的責任感
城市文明建設依賴于每一位公民的共同監督和以身作則,只有每個人都能夠保持良好的文明作風,才能夠使得社會的建設逐漸的好轉。
其一,增強市民榮譽感建設,在城市設立宣傳標語,城市建設人人有責、你我的家園共同守護等。并且各單位、學校等要通過開展主題教育的模式,教育人們遵守城市生活固有的規則,共同創建[6]。
其二,加強人們的監督力度。人們的責任感和參與感決定了城市文明風氣的樹立。例如,一個朋友在阿根廷出差,其隨手丟棄了一個雪糕紙,一個老人拾起之后一直追趕著他,直到跟上,并把垃圾交給他,并告知,你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帶到我們的城市文明建設中來,人人監督、人人參與,這種現象會驟然減少。
其三,強制措施的接入。社會道德與法律措施相并行。社會道德是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而法律措施是必須執行和遵守的強制性決定。例如,城市文明建設中,為了維護交通秩序,對于闖紅燈的車輛和行人給予交通處分;對于工廠和工業污水排放沒有排污許可證或者污水的處理沒有達到排放標準的企業進行停業整頓等。通過法律的強制措施來改善城市污染的存在。
四、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帶來了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經濟發展也能夠促進城市化,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發展關系。城市群的結構空間弊端和城市文明弊端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二者的發展。因此,優化空間結構和提升城市文明建設是一個永恒的任務,需要不斷的總經經驗,在發現弊端的同時尋求解決的路徑。提升城市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顏飛,王建偉,趙雪峰.城市空間擴張和區域時空收斂的動力機制[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2008)學術年會——青年博士論壇“陜西新起點:創新·發展·民生”專題獲獎論文選編[C].2008.
[2]陳睿.經濟績效視角下都市圈空間規劃方法研究[A].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8.
[3]楊小雨,于吉濤,曾克峰.構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專輯[C].2006.
[4]徐井崗.城市群與高速網聯動發展新思想——以浙中城市群及群內高速公路網為研究個案[J].城市發展研究,2006,03.
[5]湯燕,應四愛.現代快速交通導向的浙中城市群空間組織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6,04.
[6]楊建軍,湯燕,連城.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群空間組織研究——以浙中城市群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