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畏 王云竹
摘 要:近代長春有“森林城市”的美譽,以高綠地覆蓋率和完備的城市設施聞名。通過對長春近代城市公園的整理,歸納其發展歷程和特點,結合最新的長春市政府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建議將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方法融入到長春市新的城市規劃中,擴大長春市城市遺產保護的范圍。
關鍵詞:長春;近代城市公園;城市遺產
1 長春市近代城市的發展沿革
長春屬于外力沖擊和內部應變下相互作用的近代發展的典型案例,自中東鐵路鋪設開始為城市近代化的開端,將近代長春城市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邊疆集鎮時期、日俄殖民主義時期、偽滿洲國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偽滿洲國時期(1932~1945)年期間,日本殖民者進行了三次系統的規劃,分三個階段:第一期建設階段是1932年3月~1937年12月,主要是對城市用地分區、公園綠地系統、路網結構、城市衛生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第二建設階段是1938年1月~1941年12月,日本殖民者設立“新京”特別市臨時國都建設局,在市政公署新設公園科,以建設公園綠地系統為主要規劃內容。第三階段是1941年后,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無暇顧及“新京”建設,這一時期的規劃建設并未全部完成。這三個階段被動的開始了長春城市及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日后長春市城市的基礎框架,長春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居綠化率最高的城市,被譽為“北國春城”,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
2 長春近代城市公園的興建和特點
2.1 長春市近代城市公園的興建
1898年,沙俄政府攫取中東鐵路修建的權力,開啟了長春近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開端,建造了長春第一個近代時期的公園——俄式公園。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接管滿鐵路的開發管理權,長春成為中、日、俄的沖突地段,日本接管后對滿鐵附屬地進行了系統規劃,由于深受西方公園運動影響,進行公園綠地建設。同時,中國政府受到滿鐵附屬地城市規劃的強烈刺激,對商阜地地區進行街區規劃,并興建了中國公園,這是民族主義精神的體現。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日本政府為達到其政治目的對長春進行了詳細規劃設計,這時期是長春近代城市公園發展的高峰期,修建了牡丹公園、順天公園、黃龍公園等多種類型的城市公園。
2.2 長春市近代城市公園的原因
(1)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影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一期間西方新的規劃思想和新理論層出不窮,其中田園城市理論、巴洛克規劃理論、城市美化運動等,由日本殖民者學習和修改后在偽滿洲國的城市建設中進行實踐。
(2)氣候條件的影響。長春居于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地區溫潤區區向亞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當時的長春屬于未開發的邊疆地區,黃沙漫天,空氣干燥。日本殖民者對于長春的氣候條件難以適應,從伊通河引水進入城區,一是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同時為在公園中建造人工湖,增加空氣濕度。
(3)滿足生活閑暇的娛樂需求。日本殖民者為徹底將長春變成日本的擴張領土的一部分,組織鼓勵日本民眾移居長春,規劃整飭的街道,修建城市公園,滿足城區內民眾的休閑娛樂需求,同時高綠化覆蓋率以及配備系統先進的城市設施,在日本人的居住區內采用沖水式廁所,不僅保障城市生活質量,也吸引了更多日本人移居至此。
(4)殖民者為達到其政治目的。日本侵占長春后對長春進行了全面規劃,開啟了長春近代城市發展的大門,形成了長春市城市發展的基本骨架。1932年3月,將長春設為偽滿洲國的首都并更名為“新京”,其定位是消費型的“政治中心”,進行的城市規劃是“對內籠絡民心,對外為宣揚國威之重要途徑”。
(5)近代日本景觀設計理論的試驗。1937年,折下吉延被任命為偽滿洲國建設部門的顧問,他曾在1919年去歐美等國家視察學習,歸國后提出“聯絡式公園”提議,這種形式在新京的公園設計有所體現,白山公園、牡丹公園的的楔形設計,結合大同大街、順天大街等形成的林蔭大路的道路截面,及在規劃區域外圍和伊通河兩側的綠化,形成了完整城市的公園綠地系統。
(6)商阜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滿鐵附屬地城市規劃的建設實施,對當時的中國政府造成強烈的刺激,為了殖民政府抗衡,決定在中國政府興建的商阜地區內進行街區規劃,并修建了一處公園,名為中國公園。根據《長春地名》記載,該園占地面積約2.8公頃,內設八角亭,名為“凌風亭”。
2.3 長春市近代城市公園的特點
從1989年到1933年的35年間,長春的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城市中公園綠地的建設是發展的重點,長主要有以下特點。
(1)城市中水系的改造和利用。長春市近代公園的主要特點是大多為親水公園,利用原有伊通河的支流,將引伊通河的河水進入城區,修建堤壩圍堵溝渠形成人工湖。如西公園將頭道溝的河水引入園內,又稱為頭道溝公園。長春市區內的公園大多以此改建,充分利用了城區內頭道溝、黃瓜溝、老虎溝、興隆溝這四個原有的支流。
(2)城市中高低地勢的利用。長春市城市規劃中,公園的選址合理利用地形,將地勢高的地方修建為廣場,地勢低的低洼地區及原有小河流的地區通過人工改造,形成親水公園。
(3)楔形公園的景觀設計。白山公園(現杏花村公園)、牡丹公園(現牡丹園)與傳統的公園形式不同,采取楔形公園的設計,與城市道路綠化形成了完整的帶狀公園綠地系統,。這種公園形式,與當時設計的林蔭大路結合形成了完整的交通流線,使整個城市處于一個“大公園”環境下,增加了公園的開放性。
3 長春近代城市公園的保護和發展
經歷了幾十年的變遷,這些城市公園成為了長春城市發展無聲的見證者。目前,長春中心市區內歷史遺留的近代城市公園共有9個,其中南湖公園、勝利公園和長春動植物園已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春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共有6處。相比歷史建筑,這些公園在城市發展的過程里,更多時間地為長春民眾所使用,深受市民的喜愛。而長春目前的保護政策是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各項建設,必須堅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的原則,保護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環境質量,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對歷史街區進行劃分和保護,主要針對歷史街區中的歷史建筑。對于歷史街區中的4座城市公園,要求是保留和形式不變,而這些近代公園在城市不斷地發展中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修繕,不斷被占用、改造,修建時期的蓄水功能及與林蔭大道形成的綠地系統也逐步消失。
2005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中首次提出的“城市歷史景觀”的概念,參照2015年聯合國建科文組織發布的《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中內容,“城市景觀方法旨在維持人類環境質量,在承認其動態性質的同時提高城市空間的生產效用和可持續利用,以及促進社會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該方法將城市遺產保護目標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其核心在于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今世后代的需要與歷史遺產之間可持續的平衡關系。”對于市區中的8處近代城市公園作為長春市的寶貴城市遺產,應擴大保護范圍,更新保護的方法和原則,符合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規劃。
4 結語
通過對長春近代城市景觀發展的梳理,總結長春城市景觀發展的特點,在城市的更新和開發中,保留和保護原有的歷史城市景觀,拒絕盲目建設并在過程中保護歷史文脈,并為日后長春城市景觀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優點。在長春的未來規劃和對城市遺產的保護中,以城市歷史景觀作為城市發展的框架,在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建立動態平衡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莫畏.長春近代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1932—1945)[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 冷梅.長春市近代公園形成與發展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