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摘 要】目的:分析中藥聯合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成效。方法: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這段時間內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病患,隨機劃分成第一組與第二組,每組各60名病患,第一組病患選擇匹維溴銨片進行治療,第二組病患選擇中藥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且加以總結與分析。結果:經過對應治療后,與第一組對照,第二組病患的生活質量更佳,且治療成效更加顯著,P<0.05,就證明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同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第一組有5例病患出現不良反應,第二組僅有1例病患出現不良反應。結論: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藥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可對病患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安全性,建議推廣。
【關鍵詞】中藥;艾灸;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
腸易激綜合征在臨床上的主要特征是腹部不適、腹脹及腹痛,經過排便后病患的癥狀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一疾病會存在排便習慣與頻率改變的現象,同時臨床常規(guī)檢查欠缺可以解釋以上癥狀的器質性病變[1]。在國際上,這一疾病的發(fā)病率比較高,該疾病雖不會危及到病患的生命,但會給病患的生活質量及健康情況造成較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中藥聯合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成效,以下是分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分析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這段時間內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病患,隨機劃分成第一組與第二組,每組各60名病患,第一組病患選擇匹維溴銨片進行治療,第二組病患選擇中藥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其中第一組中的男、女病患是32例、28例,平均年齡(43±5.32)歲,年齡最小的為18歲,最大的有64歲;第二組中的男、女病患是31例、29例,平均年齡(44±5.40)歲,年齡最小的為20歲,最大的有65歲。借助對照兩組病患的分析資料,能夠得到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第一組病患選擇匹維溴銨片進行治療,即選擇Abbott products SAS生產匹維溴銨片,規(guī)格是1片50毫克,用藥劑量為:1天3次,1次用藥50毫克,治療療程是28天。
第二組病患選擇中藥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即中藥治療方法是選擇本院自擬藥方,基礎方是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給予病患辯證施治,所選藥物及藥物劑量是:15克白扁豆、15克山藥、15克白術、12克肉豆蔻、12克吳茱萸、12克補骨脂、12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陳皮、10克木香、10克升麻、5克甘草,1天1劑,選擇600毫升的水來煎這一藥方,取藥汁300毫升,分2次用藥;艾灸療法是找到病患的神闕、中脘、足三里、天樞、脾俞、腎俞,使用艾條灸這六個穴位,根據病患的耐受程度控制每個穴位的艾灸時間,一般為5~6分鐘,每日進行兩次艾灸,治療療程是28天。
1.3效果判斷
借助IBS生活質量問卷對病患的生活質量變化狀況進行評估,主要有精神情況、情緒狀態(tài)、睡眠情況、日常運動、飲食影響、精力改變、工作影響及社交情況,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越健康。以療效顯著、療效一般、沒有療效作為評估標準來判斷病患的治療成效,其中療效顯著指病患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療效一般指病患的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沒有療效指病患的臨床癥狀無任何緩解。對所有病患的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進行檢測,對其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進行記錄[2]。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借助SPP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利用( )呈現計量資料,利用(%)呈現計數資料,如果P<0.05,就證明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
2 結果
2.1對照兩組病患的生活質量變化狀況
經過對應治療后,與第一組對照,第二組病患的生活質量更佳,P<0.05,就證明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見表1。
2.2對照兩組病患的治療成效
經過一個療程后,與第一組比較,第二組病患治療后的成效更加顯著,P<0.05,就證明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同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第一組有5例病患出現不良反應,第二組僅有1例病患出現不良反應。見表2。
3 討論
本次分析中,經過對應治療后,與第一組對照,第二組病患的生活質量更佳,第二組病患治療后的成效更加顯著,P<0.05,就證明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同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第一組有5例病患出現不良反應,第二組病患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從而可知,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藥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可對病患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安全性。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文林,伍海濤.中醫(y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菌群失調的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7,44(08):1787-1788.
[2]符芳姿,王哲,許振勝.中藥聯合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5(06):102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