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林 李小玲 宋艷成
【摘 要】目的:探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治療與長期社區治療對監護人的經濟負擔,總體幸福感,家庭環境,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時點發病率,安全風險評估分數,總體幸福感,社會功能的差異。方法:從房山區精神病醫院住院的符合入組要求的病人中隨機抽取100人組成住院組,從房山區在檔管理的符合入組要求的社區治療的病人中隨機抽取100人組成社區組。分別對監護人進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ES2-CV),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對患者進行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風險評估量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測量。根據測量結果對兩組監護人進行經濟負擔,家庭環境,總體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較。對患者進行時點發病率,危險性評估分數,社會功能,陽性和陰性癥狀,總體幸福的比較。結果:住院組監護人除經濟負擔較重外,家庭環境,總體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均要優于社區治療組的監護人。住院組患者安全風險評估分數和時點發病率要低于社區治療組患者,治療效果,總體幸福感,社會功能要優于社區治療組患者。結論:總病程十年以上的慢性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住院治療的方式對于監護人和患者自身來說總體要優于社區治療的方式,但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減輕監護人的經濟負擔。
【關鍵詞】慢性期;精神分裂癥;社區治療;住院治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家庭規模越來越小,戶均人數已由1950年的5.3人降到2014年的3.02人[1],二人家庭,三人家庭成主流,同時,單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斷涌現,因此家庭成員間相互照料的家庭功能嚴重退化.這勢必使許多病史長,反復多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最終無奈將其放在醫院長期住院治療直至逝世。本研究嘗試將總病程10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目前存在的兩種治療方式(長期社區治療與長期住院治療)做個對比分析,比較兩組監護人的經濟負擔,總體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時點發病率,安全風險評估分數,總體幸福感,社會功能的差異。展現不同治療方式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監護人的生存現狀,為慢性分裂癥患者對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住院組:入組標準:①符合ICD10診斷精神分裂癥;②總病程10年以上;③本次住院時間2年以上;④初中文化及以上;⑤監護人為直系親屬者;⑥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目前有明顯影響心理測量結果的軀體疾病者;②近期有明顯影響心理測量的生活事件者;③存在精神活性物質濫用或成癮者。在符合上述要求的所有的北京市房山區精神病醫院住院患者中隨機抽取了100例,最終92例完成了研究。男53例,女39例,年齡18-65歲,平均(45.2±18.4)歲,總病程平均(176.25±68.56)月。
社區組: 入組標準:①符合ICD10診斷精神分裂癥,②總病程10年以上,③距上次出院2年以上,④初中文化及以上,⑤監護人為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者,⑥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目前有明顯影響心理測量結果的軀體疾病者;②近期有明顯影響心理測量的生活事件者;③存在精神活性物質濫用或成癮者。在符合上述入組標準的北京市房山區在檔管理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隨機抽取了100例,最終88例完成了研究。男41例,女47例,年齡19-68歲,平均(48.25±19.69),總病程平均(189.14±63.52月)。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觀察指標 在本院抽8名精神科醫生,進行統一培訓,各量表評定一致性KA值為0.8-0.9。然后,針對社區組被試,約其致免費投藥門診復診,對患者病情作出診斷,應用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風險評估量表[2],PSP,PANSS[3]對患者進行評定,并指導患者進行GWB自評,同時指導家屬進行FES2-CV[4],GWB[5],SCL-90三個量表的自評。 針對住院組被試,應用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風險評估量表,PSP,PANSS對患者進行評定,并指導患者進行GWB自評,同時分別依次約患者第一監護人來院,指導家屬進行FES2-CV,GWB,SCL-90三個量表的自評。
1.2.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住院治療組家屬,除經濟負擔比社區組重外,其它如總體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均要優于社區治療組的家屬。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住院治療組家屬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功能均要高于社區治療組,而不滿意度都低于社區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住院組患者的時點發病率,安全風險和癥狀指標均低于社區組患者,而總體幸福感及個人和社會功能指標均高于社區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慢性期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方式的選擇,一直是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和患者,及患者監護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醫學模式的更新,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采取社區治療方式,患者可以不脫離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從而能履行家庭職能,社會角色職能,能相對地保持社會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故而大力推崇選擇社區治療的方式。認為社區治療利大于弊。本調查對目前存在的兩種治療方式的結果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發現治療方式的選擇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總病程十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選擇住院治療,其家屬除經濟負擔比社區治療重外,其它如家屬總體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均要優于社區治療的家屬。其次家屬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功能均要高于社區治療組,而對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不滿意度都低于社區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在患者方面,調查發現住院組患者的時點發病率,安全風險指標和癥狀指標均低于社區組患者,而總體幸福感及個人和社會功能指標均高于社區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其中有意思的現象是,本人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發現,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更愿意選擇社區治療,不愿意失去自由在醫院住院治療,但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治療的患者總體幸福感比社區治療的患者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人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目前住院環境的改善,工娛設施的齊全,人性化的管理,規律的作息時間都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面因素。而社區治療,由于患者病史長達十年以上,很多患者性情,人格都發生了改變,監護人由于長年累月的付出,使得不論主觀意愿還是客觀監護能力都有下降,加上社會較普遍的偏見孤立,使患者實際生活境遇與當初選擇社區治療的初衷相去甚遠,很多患者自身生活質量差,孤僻懶散,作息不規律,影響到家人及他人的正常生活,故而總體幸福感較低。
總之,對于病史長達10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就目前現狀來說,選擇住院治療總體較社區治療要好。具體到個例來說:病情控制好,沒有殘留癥狀,社會功能保持較完整,家庭支持好的患者還是社區治療好,對于那些病情反復波動,治療依叢性差,殘留癥狀,人格性情發生改變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論對患者還是家屬而言,還是選擇長期住院治療為好。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4:25.
[2]李文詠.社區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風險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3):46-48
[3]何燕玲,張明園.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及其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43-346.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42-147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