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維
【摘 要】經行吐衄是正值月經期間或到來前出現的有規律的吐血或衄血,以鼻衄最為常見,是臨床上較為少見的疾病。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對其發病原因、辨證分型及歷代醫家治療經驗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
【關鍵詞】中醫認識;經行吐衄
經行吐衄也稱為“代償性月經”、“倒經”,隨月經出現的婦人口中吐血,或牙齦肌膚出血,或鼻中出血,血量多少不一,發作時可伴有月經量的明顯減少甚至無月經,出血隨著月經周期結束而停止,經后亦如常人。
1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
《女科百問》對本病進行了初次的論述,認為陽氣偏勝,陰氣不足,陰陽升降失調,血行逆亂導致出血;《沈氏女科》記載倒經多由下焦陰液虧虛,陽氣偏亢,反沖逆而上引起;《類證治裁》提出經期氣逆,直接侵犯清道而成為吐衄。
2 病因病機
現代中醫認為其發病的主要機制為火熱上炎,可以為虛火,也可是實火,經期生理變化急劇,沖脈氣機充盛,氣與火逆行而上,損傷陽絡,逼迫血液不能走其常道而發生,與肺、肝、脾、心、腎關系密切。肺為嬌臟,喜滋潤厭惡干燥,主一身之氣的發散與肅降,外邪傷人首先犯肺;脾胃從藏象來看位于人體中部,是氣血化生的源泉,具有促進運化、統攝血液在脈內流動的職責;腎為水臟,主藏精,與肝互為母子,腎病常常也可影響肝氣的調達,肝失疏泄也可導致腎病。若素體陰虛,時常憂郁過度,思慮復雜而氣結,積念在心,心火偏亢,其氣上沖,灼肺傷津,血溢脈外;或患者易憤怒、生氣,傷及肝臟,肝氣最急,宜順不宜逆,逆則氣動,肝郁日久化火,使經水上行溢出。
3 辨證分型
九版中醫婦科學教材將本病分為兩種類型,陰虛肺燥和肝經郁火。陰虛肺燥主要表現為:月經來潮時咳血,血量少,顏色鮮紅,伴有手腳心發熱、出汗,口渴咽干,喜飲涼水,面頰、嘴唇泛紅,舌質紅,脈細數;以潤肺滋陰、降火止血為治則,方選順經湯加減;方中麥冬、知母、沙參性均偏寒,對抗虛火而滋肺,白芍、當歸、熟地都是治療月經病的要藥,能夠調經柔血且養血,再入旱蓮草、丹皮清熱涼血,茯苓健脾氣益肺,諸藥合用使陰液漸充而肺燥自除。肝經郁火的證候是:吐血量較多,色深紅,伴有易怒煩躁,口苦,頭暈頭痛,脅肋疼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脈象略快且如按琴弦,一派內熱征象;治宜清火疏肝止血;選用逍遙散加丹皮、焦梔子治療,丹皮能夠清除骨蒸熱,梔子可以清三焦之火。
4 歷代醫家對經行吐衄的治療經驗
鄭連山老中醫治療倒經主要抓住火與逆,以清火降逆,引血下行為首要,根據病程長短、輕重緩急的不同,在清除肝、肺熱,涼其血的同時,參入牛膝、郁金、茜草等引血下行之品相得益彰。
楊鑒冰教授認為經行吐衄運用中醫藥治療獲得了可觀的臨床效果,但缺乏完整的理論和治療體系,通過調查對其證型及表現進行了系統分析,診斷本病需與內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需組織活檢明確)等引起的出血相鑒別,內科出血常有消化道的炎癥潰瘍、肝臟惡病質、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這種出血通常與月經周期無關,還會導致原發病的加重。梁菊清認為倒經的發生應該從五臟論治,從臟腑角度出發,列舉自身臨床病例,本著“熱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則治療逆經。李碩熙,張才圣等強調本病主要為沖任二脈的損傷致經血倒逆,所以治療上不能見血止血,將其分為4型:①肝經郁火-清肝引經湯②胃火熾盛-白虎湯合瀉心湯③肺腎陰虛型同教科書上的方劑④瘀阻氣逆-血府逐瘀湯加減,證型的不同,治法也不盡相同。
5 討論
臨床診病過程中,往往由于經行吐衄的病因不同,各醫家根據自己的治病經驗所認為的分型也不同,但無論何種治法,只要辨證準確,符合患者疾病所屬的表里虛實寒熱,選擇正確的方藥,都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寶璋,齊聰“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第九版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8 106-107
[2]李碩熙,張才圣等 中醫辨證論治治療倒經 中醫中藥 2010;7(28)87-89
[3]梁菊清 倒經需從五臟論治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1(27)76-77
[4]楊鑒冰,徐彭麗等 經行吐衄的診斷、辨證分型文獻分析 現代中醫藥 2010;3(30)65-66
[5]許建人 老中醫鄭連山治療倒經21例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