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泉 齊鴻
【摘 要】2017年新醫改之后,醫療按摩全面繁盛的同時也伴隨著手法的亂用,手法損傷的報道也隨之而來。規范醫療手法是在這一環境下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醫療按摩特點從各個角度進行總結,一則規范手法從業者的手法操作;二則告誡手法從業者如何做到安全有效,杜絕損傷;再者,對剛步入臨床的醫務工作者給予指導。
【關鍵詞】醫療按摩;手法;安全
按摩手法起源于遠古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傳承的瑰寶。由于按摩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老少皆會,但沒有統一的標準,再加上傳承缺乏規范性,以及一些沒有資質的從業者打著醫療的名義從事治療,出現諸多事故,產生不少負面影響。以至于有“勸君更莫將摩按,按摩血脈終分散”的錯誤思想。手法的規范是醫療安全的保障,也是老百姓健康的守護神,在手法的傳承過程中,我們要“繼承而不泥古,發揚而不離宗”,時刻掌握其手法的特點。下面筆者將對醫療按摩手法特點做以總結:
1 注重練功,打好基礎
所謂手法,并不是“搓搓揉揉”那么簡單,而是一種復合動作,是身體內外協調一致的情況下通過手等部位來完成這一操作過程的,它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方式和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1]。均勻、柔和、持久、有力、滲透是手法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是其心法內涵,沒有這些心法,那只是機械動作,有其形而無其質,只能做到形似,難以達到神似,當然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療效[2]。均勻、柔和是基礎,是操作的方法和方向,也可以稱之為基本功;均勻就是頻率、幅度相一致;而柔和在手法練習時最難掌握,初學者更是很難領悟。正如《道德經》云:“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推拿不是用力越大越好,這是許多醫生和患者常見的誤區[3]。手法即要輕柔,又要有力,它是二者的統一體,這樣的手法才會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力量才會透達病所[4]。持久是指手法要求持續操作足夠時間而不變形,無論是手法,還是治療都是一個過程,同時也是量的積累。有力是指手法操作需要一定的作用力,并不代表手法力量越大效果越好。滲透是指手法作用力要達到一定深度,即手法作用在所要治療的部位。滲透包含著均勻、柔和、持久、有力。所謂的“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是操作要領。
手法練習包括功法練習,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壯身體,在功法的選擇上,有少林內功、易筋經等內功;也有練習俯臥撐、抓壇子等外功。不管哪種對夯實手法基礎對有很大的幫助。
2 辨證論治,分期施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又是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利用推拿治病,除了有不同的證型之外,我們還會把疾病分成不同時期,也就是說分型和分期相結合,根據不同的證型和時期,制定相應的手法處方。帥海榮等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辨為血瘀型,亞急性期辨證為寒濕型,恢復期辨證為肝腎虧虛型[6]。李長輝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辨證分型,對癥治療,療效滿意[7]。
臨床分期治療改變了臨床治療中重療效不重辨證的缺點,彌補了中醫治療中分型不分期的不足[8]。同時對臨床診療提供了保證,避免誤診誤治,更節約了推拿醫師的體力。
3 強調規范,關注個體
在醫療按摩,診療規范是臨床的參考,它含括了臨床常見疾病的診療思路,是臨床經驗的結晶。常規的疾病按照規范治療就可以獲得好的效果,但是,臨床疾病復雜多變,有高矮肥瘦之差,又有老弱虛實之不同。診療規范可以治療常見的問題,對于一些特殊的情況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或者是會消耗更多的體力,這時,需要針對個體制定專屬的手法處方。
4 分科不同,手法各異
醫療手法在內、婦、兒諸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不同病種下,手法有著明顯的差異:
骨科疾病多是肌肉或筋骨的損傷,這些結構上的改變表現為患者主動運動功能的喪失或是被動運動功能的喪失[9]。松筋、正骨、點穴對結構上的損傷起到較好的療效;其點穴多取阿是穴、經驗穴,對前兩者起到了互相補充的作用。骨傷科患者多以慢性勞損或者反復損傷為多見,肌肉多表現為僵、硬、緊的特點。手法操作多以力量大為特點。
內、婦科按摩多以腹部為主要施術部位,遠端取穴相結合。震顫類、摩擦類手法使用頻率較高。與傷科較為不同的是內、婦科按摩突出了中醫的辯證,不僅治則上補寫手法分明,而具體手法又強調補虛泄實的作用,再加上穴位的配伍使其補與泄的作用更為明確了。
兒科習慣稱推拿,因為小兒體質嬌嫩,不用較重的按法,而用較輕的推法和拿法[10]。所以兒科手法以輕、快為特色,常配合介質施術。兒科手法的有力和滲透與成人按摩不同,兒科手法有時需要滲透皮下,但通常停留于皮毛,多在肘膝關節以下操作。
5 診治結合,有效溝通
由于門診患者量大,推拿醫生不等望聞問切診斷完全結束之后在給予治療,而是邊診邊治,診治結合。推拿科的這一特點并不是沒有明確診斷就治療,一是緊密的結合中醫的整體觀,不僅僅考慮病變部位,還要診察相關部位;二是醫療手法不只是治療作用,好多手法也是檢查方法;三是有些患者說不清主訴,這時醫生只能邊問邊診,正是“用心觸摸,用手說話”。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僅要給患者手法處方,有效的溝通可以增強手法的功效。
綜上所述,醫療按摩手法的實施,要求醫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明確的臨床診療思路。手法更是不能使用蠻力,《醫總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只有這樣的手法才能針對疾病有效治療,正所謂“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隨手出”。
參考文獻
[1]王之虹.推拿手法學 [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6
[2]彭科志,向開維.淺談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運用 [J]. 按摩與導引.2008.11:14
[3]劉俊昌,張瑞春,等.從“筋喜柔而惡剛”角度論《推拿學》中“法貴柔和”的原則 [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557
[4]推拿手法的“柔和” [J].按摩與導引.1992,12:18
[5]鐘志國. 分期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 [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7):1067
[6]帥海榮,楊柳青,石華畢.中藥分期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5):407-408.
[7]李長輝,蔡樹河,陳少清,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分期綜合治療方案探討[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0(6):7-9.
[8]周誠恩,陸延,周紅海.臨床分期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進展 [J]. 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6(1):84.
[9]鄒善樣. 近40年中醫傷科診法研究進展 [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03):449
[10]彭聯群.中醫按摩發展史概述 [J].國醫論壇.2005,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