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慧芳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一則案例的淺析直觀的認識原發性痛經的中醫治療特色。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案例分析;
原發性痛經一般指年輕女性于初潮后數月開始,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無盆腔器質性疾病,疼痛常呈痙攣性,伴或不伴腰骶痛,疼痛劇烈者甚可放射至大腿內側,持續時間數小時至數天不等。
西醫研究發現原發性痛經與以下因素相關:①雌激素與孕酮的協同及拮抗作用導致的前列腺素含量變化。②前列腺素含量異常。③縮宮素受體的異常表達。④原發性痛經患者體內血管加壓素含量比正常女性高,且大部分對血管加壓素的敏感性也較高,進一步導致子宮缺血,使疼痛加重。
中醫學有關于痛經的認識,無原發性及繼發性之說。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后來隋朝巢元方認識到痛經乃風冷之邪損傷氣血虛弱之體。《景岳全書》提出:“實證者多痛于行經之前。虛證者疼痛多在經后”。病機總可概括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虛者,氣血不足,沖任胞宮不得養。實者,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亦使胞宮不得養。治療上主要辨清虛實、寒熱,在氣,在血,遣藥組方應知常達變。
案例一則:
費某,年齡:20歲,未婚,初診于2017年09月11日。
初潮12歲,既往月經周期及經期可,量色正常,夾雜血塊。LMP:2017-09-12,患者自初潮起至今,每次月經來潮時腹痛劇烈難忍,伴惡心、嘔吐,受涼后加重,月經量可,夾雜血塊,期間就診多家醫院西醫治療效差。患者痛苦萬分,經前恐懼,焦慮不已。1天前月經來潮,上述癥狀再次加重,我院急診科給予阿托品及溴米那普魯卡因肌肉注射后疼痛方緩。查血常規、腎功、電解質及婦科B超均大致正常。檢查見:形寒肢冷,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
治以行氣活血,化瘀定痛為法。故予膈下逐瘀湯加減,方藥如下:當歸、川芎、白芍、白術、黨參、桃仁、紅花、枳殼、延胡索、五靈脂、烏藥、香附、柴胡、炙甘草。患者服3劑后腹痛及嘔吐改善。患者經行腹痛多年,肝郁氣滯,氣機不宣,繼客寒胞宮,瘀滯沖任,故腹痛。為氣滯血瘀兼有寒象。方中香附、五靈脂、烏藥、延胡索、桃仁、紅花行氣活血,疏通血脈,化瘀止痛。當歸、川芎、白芍活血養血。肝郁久化熱,佐柴胡疏肝清熱。患者經行嘔吐頻頻,乃氣機不暢致中焦失運,土壅木郁,予白術、黨參升補脾氣。方藥與病機絲絲相扣,使療效顯。
二診:2017年10月4日。費某月事前7天,因恐經期腹痛如前,眠差心煩,繼上方加棗仁、夜交藤寧神益智。7劑,水煎服。
三診:2017年11月10日。費某訴正值月經第1天,感腹痛及嘔吐持續時間及程度較前明顯改善,囑患者繼服前方3個月經周期以鞏固療效。
總結:
從古至今原發性痛經都是影響青年女性生活質量的一道冰川,雖然現代女性對自己的生理結構、經期衛生護理的了解較過去女性有所提高,但是現代生活較過去日新月異,隨著女性在社會中分工的改變,現代女性生活壓力與日俱增,來自工作、學習及家庭,還有社會對女性的四重壓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長時間的熬夜、刺激飲食等)。這些因素均使痛經發病率仍有所提高。女子以肝為用,肝氣不疏,則氣機不調,研究表明,長時間的經期腹痛及伴隨癥狀的折磨還可使女性產生焦慮心理,從而影響體內激素的改變,是疼痛敏感性增加,痛經程度加重,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對女性個體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還可影響一個家庭的和睦。所以對于痛經患者,不僅要解決生理上的不適,更要關注她們的心理健康。西醫目前對于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仍以解痙止痛止嘔為主,雖可緩解癥狀,但臨床治療方案沒有針對性,不能徹底治愈,患者痛苦萬分。祖國醫學的中醫藥治療則顯現優勢,可以針對每個患者的體質情況制定特色方案,還可配合中藥灌腸,穴位艾灸,針灸等輔助治療,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談勇.《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99-105.
[2]李翠萍,劉成藏.《婦產科辨證施治策略與案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84-87.
[3]蒲寶嬋等,《原發性痛經疼痛因子及其關聯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6):1368-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