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秋
【關鍵詞】射頻消融術;急性心包填塞;護理
射頻消融術(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利用電極導管在心腔內某一部位釋放射頻電流而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壞死,從而破壞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射頻消融目前為一項安全、有效的治療心律失常的介入方法。雖偶有損傷心肌致急性心包填塞的發生,發生率很低,據統計國內僅為0.63%[1]。但是其最嚴重 的并發癥之一,常危及生命。
1 病歷介紹
患者女性 ,65歲 ,因陣發性心悸 ,加重一周,余于 2011年7月7日人 院。8年前無誘因出現心慌,自覺心跳不齊,自測脈搏有偷聽,無黑朦,暈厥。查體 :T36.1°C,P62次/份,R20次/份 ,BP134/63mmHg。心電圖:頻發室早,動態心電圖:短陣室速,24小時室早32246個,(475次成對室早),2陣短陣室速,口服可達龍無顯效。右下肢靜脈曲張30年。人院初步診斷:頻發室早(成對),短陣室速。入院后給予陪他樂克12.5mg、鎮源膠囊0.5g口服,抗室早。患者有射頻消融術指證,無手術禁忌癥,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并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手術成功率在70%-90%左右,術中可能出現心律失常等并發癥。于 2011年 7月 12日在 局麻下行心臟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術。電生理檢查示:右側流出道偏游離壁室性早搏。術中見心影搏動減弱,BP80/55mmHg考慮心包填塞,透視下急行心包穿刺,終止手術,留置豬尾導管,抽出不凝血液600ml,回輸500ml,反復心臟超聲提示少量心包積液,鹽酸布桂嗪100mg肌注,動態觀察3小時,積液量無明顯增加,患者血壓160/90mmHg 心率80次/份,返回監護病房,血流動力 學穩定,中心靜脈壓 8~12 cmH2O;床邊 x線胸片未見明顯 異常。予抗炎 、改善心功能癥狀,支持治療病情 穩定 ,1天后拔出豬尾導管 。術后6天出院。藥物輔助治療,隨訪3個月,時有心慌,心率慢時室早較多,心率快時室早少,根據病情另擇日期行射頻消融術。
2 護理
2.1 術前了解病情 護士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做到心中有數,如氣胸、血胸、血腫 、心律失常、心臟穿孔、心包填塞等,熟悉手術操作步驟和方法,準備好急救物品及藥物。
2.2 術后護理 予心電、血壓監護,密切觀察心率、節律、血壓及呼吸的變化,前 2小時每 30分鐘測血壓 1次,以后每小時1次,隨時做好搶救準備,備好藥品及物品,如除顫器、起搏器及心包穿刺的用物,如出現血壓下降 ,心率減慢 ,面色蒼白 、大汗 、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通知醫生。做到發現及時,處理及時。
2.3 心包穿刺引流 心包穿刺引流是緩解心包填塞的首要方法 ,立即配合醫生行心包穿刺放液,解除心包填塞癥狀 ,穿刺過程中,密切觀察心電示波、呼吸、血壓、面色、神志的變化,并準確記錄抽液的性質、顏色、量等,出血量較大,給予自體血液回輸,穿刺后如心包填塞癥狀不能緩解或繼續出血,立即于外科聯系手術治療。本例患者經出血回輸后,用6F豬尾導管放人心,包引流后 ,沒有繼續出血及病情加重 ,考慮穿孔較小 ,漏出心包速度慢所致 。避免了開胸手術。
2.4 心包腔引流管的護理 留置管一般保留2— 4 d,最長不超過7 d,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固定妥善,每天予肝素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管 2~3次,觀察引流液的顏色 、性質、量。
2.5 注意觀察 心包引流處敷料有無滲血 、滲液 , 每天換藥一次 。術后的各項操作應遵守無菌原則 ,本例患者于術后第1天 ,豬尾導管無滲血滲液 ,無活動性出血。
2.6 預防感染 監護室注意保持空氣流通 ,每日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 ,保持病房整潔 ,限制探視 ,防止交叉感染 。嚴密觀察傷口情況有無紅腫加劇、波動感及膿性分泌物,監測生命體征尤體溫的變化。
2.7 心理護理 術前評估患者的心理 ,向患者及家屬做有關消融治療的介紹 ,讓其了解手術目的,性質 ,操作過程 ,以及并發癥 ,解除焦慮心理 ,使其愉快接受手術。由于手術意外產生發癥,,對患者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刺激 ,患者緊張恐懼,消極 ,淡漠 ,我們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常守護在患者床邊 ,及時了其心理變化和要求 ,用誠懇的態度 ,親切的安慰以及耐心的解釋 ,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積極配合治療 。
總之,心包填塞為射頻消融術危急的并發癥極為少見 ,一但發生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 。因此 ,不管是導管室還是病房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其臨床表現,護士術前須做好充分的健康指導,術中和術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判斷心包填塞的發生,及時發現心包填塞先兆、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 性。一旦證實有心包填塞伴血流動力學障礙,在 x線和造影劑介導下 ,立即進行心包穿刺引流,并回輸引流出來的血液 ,以防患者血容量丟失。積極有準備的護理配合則是及時診斷與搶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
致謝:感謝沈陽軍區總院心內科CCU提供病例。
參考文獻
[1]張維君,姜騰勇.心導管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M].20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