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風險管理在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擇2017年3月~2018年8月某院內科住院心血管病患者105例,以隨機法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2例,對照組5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風險管理。結果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事件投訴率的組間比較,觀察組分別為1.92%和1.9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7%和24.5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滿意度的組間比較,觀察組為96.1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4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能夠顯著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事件投訴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風險管理;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
1 引言
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將其應用在醫院護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提升護理工作質量。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是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展相對應的風險控制策略,降低風險對患者帶來的損害,促進患者康復。護理風險管理包括識別風險、判斷風險、處理風險、總結護理效果等幾個方面,將這種護理模式應用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可以顯著提升護理質量,促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療。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8月某院內科住院心血管病患者105例。按照研究需求,以隨機法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5+7.3)歲;住院時間5~23 d,平均時間(12.3+5.2)d。對照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3.1+6.9)歲;住院時間6~25 d,平均時間(13.4+6.3)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風險管理,具體管理措施:(1)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設置疾病知識圖片、病房集中教育、一對一宣教、健康手冊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內科心血管疾病知識,包括疾病危害、病因、誘因、治療方法、飲食及運動、預后情況等。以此來不斷地提升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識,提高自我及家庭保健能力。(2)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對于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服藥種類多,使用藥物的注意事項不同,因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每一種藥物的正確服用方法、劑量及注意事項。例如對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要告知其服用后可能會出現頭痛、心悸、面色潮紅等不良反應。某些治療藥物在服用后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壓,為了避免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告知體位性低血壓的表現,叮囑患者服藥后注意體位變換遵循3個30秒原則,活動時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的表現立即停止活動,在安全的地方平臥或抬高下肢休息,預防跌倒。應用洋地黃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均教會患者和照顧者測量脈搏,告知洋地黃中毒的常見癥狀及處理方法,使用前數脈搏,多食柑橘類、蔬菜類等含鉀豐富的食物。(3)加強心理護理: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病程長,病情變化快,致死率較高,情緒易激動,部分患者還會留下后遺癥,導致其肢體功能、運動能力和日常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患者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并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和家屬保持平和穩定的心境對疾病和健康的重要性,減少住院次數。
2.3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事件投訴率。(2)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為工具對患者實施調查,調查問卷滿分100分,其中>90分為完全滿意;70~90分之間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其中的護理滿意度=完全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事件投訴率的組間比較,觀察組分別為1.92%和1.9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7%和24.5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滿意度的組間比較,觀察組5 2例,完全滿意29例,基本滿意21例,總滿意度為96.15%,對照組53例,完全滿意15例,基本滿意25例,總滿意度75.4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護理風險主要是在開展護理過程中,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出現對患者帶來損傷,甚至是死亡的可能性,其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復雜性、風險性。臨床上,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風險,如患者不配合、護理人員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等,都會加劇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所以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必須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風險控制。利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從風險識別、評估、處理、總結等幾個方面入手,能極大的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工作的認可,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質量的評分要遠遠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P<0.05。同時利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可以讓患者更好的和護理人員進行交流,滿足了患者對疾病知識、健康知識的信息需求,使得患者可以更加主動的配合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綜上所述,在內科心血管疾病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能夠顯著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事件投訴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任資穎.人性化護理管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07):157-160.
作者簡介:
廖敏 1992 女 四川 護士 大專 心血管內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