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娜
【摘 要】目的:分析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并提出相應預防措施,以減少血液檢驗標本誤差的出現。方法:抽選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血液檢驗者的90份出現誤差的標本,回顧性分析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并提出相應預防措施。結果:90份出現誤差的標本中因患者自身因素、標本采集因素、標本送檢因素、標本檢驗因素導致的誤差分別24(26.67%)、27(30%)、24(26.67%)、15(16.67%)例,其中標本采集因素占比最大,其次是標本送檢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結論: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可歸結為4個方面,即患者自身因素、標本采集因素、標本送檢因素、標本檢驗因素,為此應該從強化對于患者自身管理、提升醫療人員專業水平、嚴格控制標本采集、強化對于檢驗人員素質的培養等方面入手,降低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幾率。
【關鍵詞】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原因;預防措施
血液檢查是重要的常規檢查項目之一,可以通過血液檢查結果對患者的疾病存在情況進行診斷,同時亦可以觀察出患者的治療效果[1],在檢驗過程中,疾病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會對診斷的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需要保證血液的質量不被污染與危害[2]。基于此,抽選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血液檢驗者的90份出現誤差的標本,回顧性分析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并提出相應預防措施,現就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血液檢驗者的90份出現誤差的標本,其中男性血液標本45份,占比50%;女性血液標本45份,占比50%。標本來自外科16份(17.78%),內科24份(26.67%),婦科20份(22.22%),兒科16份(17.78%),其他科室14份(15.56%)。血常規檢驗標本誤差46份(51.11%),血液生化檢驗標本誤差44份(48.89%)。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研究,同時簽署相關協議,排出具有精神疾病患者等。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采血處理,患者在清晨空腹情況下采集血液,在患者的皮膚或者靜脈處完成采血,對患者無名指在消毒后完成采血,在對患者靜脈進行采血時,將患者的肘部正中的靜脈作為采血部位,采血時患者采用仰臥位的姿勢,在消毒之后通過開放采血法或真空采血法完成采血。完成采血后將血液標本送去檢查,同時對采血過程各環節進行把控。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標本進行檢驗,總結標本誤差狀況,并由 2 名以上檢驗科經驗豐富醫師對標本誤差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通過軟件SPSS22.0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其表示方法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均值±標準差),組間比較差異性是否顯著采用t進行驗證。如果差異明顯,則P<0.05。
2 結果
所有誤差中,患者自身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4 例,占26.67%,其中因未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禁食的患者共12例,占比13.34 %,因女性處于月經期間造成的誤差共12 例,占比13.33%,標本采集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7例,占比30%,因采血量不足導致的誤差共12例,占比13.33 %,因采血時間過長導致的誤差共10例,占比11.11%,因采集操作不規范導致的誤差共5 例,占比5.56,標本送檢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4例,因送檢時間過長導致的誤差共10例,占比11.11%,因標本劇烈震蕩導致的誤差共6例,占比6.67%,因申請單與標本不符導致的誤差共 8例,占比8.89%,共占比26.67%,標本檢驗因素造成誤差共有15例,因未及時進行檢驗導致的誤差共5例,占比5.56%,因標本處理不當導致的誤差共3例,占比3.33%,因錯誤使用抗凝管導致的誤差共7例,占比7.78,共占比16.67%。具體誤差分析,見下表1所示。
3 討論
現在許多疾病的確診都是通過血液檢驗完成的,通過血液的檢驗可以實現對于疾病的診斷,同時完成對于疾病的實際狀況分析、分類,在檢驗過程中,疾病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會對診斷的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需要保證血液的質量不被污染與危害,防止因為血液質量的變化導致血液檢查結果發生變化,在對血液檢查過程中如果血液標本因為一系列問題出現污染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診斷結果受到影響,對患者的疾病診斷不利。
本次研究中,抽選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血液檢驗者的90份出現誤差的標本,回顧性分析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本次研究中,所有誤差中,患者自身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4 例,占26.67%,其中因未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禁食的患者共12例,占比13.34 %,因女性處于月經期間造成的誤差共12 例,占比13.33%,標本采集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7例,占比30%,因采血量不足導致的誤差共12例,占比13.33 %,因采血時間過長導致的誤差共10例,占比11.11%,因采集操作不規范導致的誤差共5 例,占比5.56,標本送檢因素造成誤差共有24例,因送檢時間過長導致的誤差共10例,占比11.11%,因標本劇烈震蕩導致的誤差共6例,占比6.67%,因申請單與標本不符導致的誤差共 8例,占比8.89%,共占比26.67%,標本檢驗因素造成誤差共有15例,因未及時進行檢驗導致的誤差共5例,占比5.56%,因標本處理不當導致的誤差共3例,占比3.33%,因錯誤使用抗凝管導致的誤差共7例,占比7.78,共占比16.67%。結果顯示血液檢驗誤差存在原因包括以下方面內容:(1)患者未嚴格執行醫療人員相關要求,患者在進行血液檢查時,相關醫護人員會對患者進行檢查前事項囑咐,提醒患者進食飲水的相關情況,如果患者在進行血液檢測前違反相關規定,導致自身身體指標發生變化,引起血液檢驗的精準度變化,會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2)醫療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對血液檢驗的準確度亦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檢驗過程中,醫療人員欠缺專業的知識技能,就會導致血液檢查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血液標本檢驗的精準程度發生變化。(3)在完成送檢過程中,由于血液的樣本沒有妥善處理,導致血液出現一系列問題,相關的檢驗指標發生變化。(4)由于檢驗人員沒能按照規定流程對儀器進行檢查,同時血液長期放置導致其中部分成分發生變化。
針對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存在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預防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出現的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1)在患者進行采血之前,相關負責人應該實現與患者的良好溝通,確保患者嚴格執行醫囑,保證檢驗過程中各個項目的準確性。(2)在標本采集過程中,應該加強對于相關采集人員的技能培訓,確保采集人員可以完全完成自己采集工作高效執行。(3)在標本送檢過程中,需要強化對于標本的保護,妥善存放標本,同時可以通過成立相關運送小組,實現對于血液的質量的保證。(4)在對標本檢驗過程中,應該加強檢驗人員的素質培養,對檢驗的流程進行規范,實現檢驗的規范性、合理性。綜上所述,導致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可歸結為4個方面,即患者自身因素、標本采集因素、標本送檢因素、標本檢驗因素,為此應該從強化對于患者自身管理、提升醫療人員專業水平、嚴格控制標本采集、強化對于檢驗人員素質的培養等方面入手,降低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幾率。
參考文獻:
[1]高晶.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影響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8,(21):323.
[2]劉俊玲,秦鳳.檢驗科血液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4):492-494.
[3]于春杰.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及防控[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2):167,169.
[4]劉炯煥.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9):17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