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斌 龍瑞銀 鄭娟 張丹丹 張人泓 張軍
【摘 要】目的:黔南地區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與預后影響因素的探究。方法:本次實驗探究將選取我院在本地區內收治的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412例。對其進行跟蹤記錄,觀察與患者病情有關的因素及影響。結果:通過對患者的追蹤調查,可以得出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特征并且影響預后處理的因素。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手術方法、術后化療、飲食因素皆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P<0.05)。結論:就本次實驗探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病大多是由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在本次實驗中探究出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患者預后產生的影響因素,對患者在治療結直腸癌起到了重要作用,對臨床研究并探索治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預后影響;因素;探究
作為消化道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之一的結直腸癌,因為致病因素的多種多樣,給臨床的判定以及在臨床的治療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結直腸癌作為常見腫瘤,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1]。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探討出結直腸癌的流行性病理學特征以及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的因素是目前最為緊急的問題。本文就本地區的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探究,得出結直腸癌的相關流行性病學特征以及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的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次的實驗探究中,將選取我院本地區內收治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的結直腸癌患者412例。經病理學檢驗,符合結直腸癌病癥的患者,并且在術前均無進行過輔助治療。從結直腸癌的發病年齡、性別、病變部位、飲食因素(高纖維膳食)、合并疾病、發病部位、病理類型、腫瘤分期、手術方式等方面對結直腸癌的臨床特征以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從而探究結直腸癌的發病特點、發病規律。
1.2研究方法
1.2.1結直腸癌診斷標準[2] 所有患者皆行腸鏡或手術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確診為結直腸癌。
1.2.2發病部位 根據大腸解剖學位置進行分類,分別為直腸、直腸乙狀結腸交界、乙狀結腸、升結腸、肝曲、橫結腸、脾曲、降結腸、回盲部、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
1.2.3病理類型 根據病理學組織不同,將結直腸癌分為:管狀腺癌(又分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乳頭細胞癌,印戒細胞癌,鱗腺癌等。
1.2.4病理分期 采用Ducks分期,其中A期指腫塊僅僅局限在粘膜、粘膜下層;B期指腫塊已穿透腸壁,但無淋巴結轉移;C期指腫塊已穿透腸壁,同時有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D期指腫瘤已發生遠處轉移。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x±s)檢驗, 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患者發病年齡、性別與結直腸癌間的關系
412例患者中,最小者為15歲,最大者為8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68.5±9.8)歲,2015年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7.5±7.1)歲;2016年為(68.1±8.0)歲;2017年為(67.8±6.9)歲。3年間患者發病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3年間,男女比例為1.2:1。
2.2患者病變部位與結直腸癌間的關系
412例患者中,直腸癌患者共229例,占結直腸癌的55.6%,而后分為別為乙狀結腸、升結腸、肝曲、回盲部、橫結腸、脾曲、降結腸、直腸乙狀結腸交界,其中左半側結腸癌有129例,占31.3%,右半側結腸癌198例,占48.1%,右半側結腸癌明顯多于左半側(P<0.05)。
2.3病理組織學特征:
412例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為:管狀腺癌278例,占64.5%(其中高分化78例,中分化158例,低分化42例),乳頭狀腺癌33例,占8.0%,粘液腺癌82例,占19.90%,印戒細胞癌12,2.91%,其他病理類型7例,占1.7%。
2.4患者合并疾病與結直腸癌間的關系
其中伴有大腸息肉的患者有192例,其中息肉單發者120例,息肉多發者72例,按照息肉直徑分析,<1cm的較多;而息肉形狀按照發生比率不同進行統計,分別為:半球形、分葉狀、菜花狀、其他;而將息肉病理類型按照發生比率不同進行統計,分別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惡變率最高,管狀腺瘤惡變率最低。除此之外,合并結石患者51例,肝腎囊腫42例,合并糖尿病者38例,高血壓28例,慢性闌尾炎21例,腦血栓者20例。
2.5臨床特征與預后相關性
將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手術方法、術后化療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手術方法、術后化療、飲食因素皆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目前,結直腸癌仍然是我國影響居民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發病例及死亡率逐年上升,30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年均上升 3% ~ 4%[3]。死亡率在男性中有上升趨勢,女性略有下降[4]。在患者處于40歲以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將呈現直線升高的狀態并逐漸達到最高峰。另外,就結直腸患者的性別而言,結直腸癌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處于癌癥的第二位;而女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則均處于癌癥的第三位。因此,結直腸癌的臨床特征表明與患者的年齡與患者的性別有著明顯的關聯。
本研究提示,本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部位仍然以直腸癌為多發性,右半結腸癌有增多趨勢,而病理組織學檢查中管狀腺癌為主,與張宇星等調查研究的一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在飲食方面人們的接觸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高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以及多食用蔬菜以及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以有效的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治愈。高膳食纖維可以作為患者輔助性治療的主要機制主要是因為膳食纖維中的營養物資可以稀釋或吸附糞便中的致癌物質從而降低體內的致癌物質的含量,進而改變體內的膽汁酸的代謝從而降低患者體內的結腸PH值甚至還可以增加患者體內的短鏈脂肪酸的形成。高膳食纖維可以有效的作為結直腸癌的輔助治療方式。所以說,飲食方面與結直腸癌有著較緊密的關系,因此結直腸癌的預后處理與飲食因素有關。再者,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模式也影響著結直腸癌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所以說,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時間、地區以及醫療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等有關。本研究將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手術方法、術后化療、飲食因素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手術方法、術后化療皆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P<0.05),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結直腸癌的預后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
綜上所述,就本次實驗探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病大多是由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在本次實驗中探究出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患者預后產生的影響因素,對患者在治療結直腸癌起到了重要作用,對臨床研究并探索治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7, 21(1):96-106.
[2]蕭樹東,許國銘主編.中華胃腸病學,第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6-500.
[3]鄭 樹,張蘇展,黃彥欽 等.結直腸癌研究30年回顧和現狀[J].實用腫瘤雜志 2016, 31(1):2-4.
[4]劉曉雪,宇傳華,周薇,等.中國近30年間結直腸癌死亡趨勢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8,28(3):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