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博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社區建設已進入優質發展方向的追求。同時,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合理規劃城市區域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現代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
1 前言
居住區是城市和社會的縮影。它的規劃和建設水平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和文化的追求,關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住宅是一種使用壽命長的社會商品。住宅的功能和質量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影響著社會的秩序和人際關系。因此,現代居住區的建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用先進的環保節能建材,以城市設計師的智慧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活共同體。
2 現代城市區域規劃原則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俗風情,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的需求來設計,充分體現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滿足國家戰略目標,規劃時要按照規劃設計居住區規范。特別是,要遵循以下原則。
2.1 誠信原則
我們應該提高建筑群空間布局的藝術布局,避免單一僵化的組群布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保證和諧可持續發展。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環境友好的規模和風格,住宅小區環境設計應體現用戶的關注。為了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設施,滿足居民的需求,同時注重精神生活,精心規劃和設計的物質形式和創造,對居民組織活動進行更積極的空間研究,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友好。
2.2 滿足多樣化要求
利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材料,以適應多元化,家庭結構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居民小區、智能住宅商品化,私人汽車進入家庭,滿足家庭經濟水平的需求,如別墅、花園洋房、高層、躍層高層,酒店式公寓。最大限度滿足家居使用功能、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的原則,應廣泛不同的需求,如老年公寓等居住建筑布局:富有建筑風格、立面新穎、色彩搭配協調、裝飾審美多樣性。
2.3 突出生態素質,提高文化品位
在規劃時保證低容積率、高綠化率、大面積綠地,應關注綠化率。綠地率是指城市綠地面積和單位綠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不包括公共建設前或公共綠地(兩種屬于居住用地或公共建設用地)。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具有一定風格、個性、特色和品味的小區。
3 社區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
隨著社區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人們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中國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城市家庭人口規模較小,社會分層細化,計劃經濟住宅的管理結構和人際關系持續變化,傳統的鄰里關系已經不適合當前城市社區,必然設計新的關系,新的社會群體在社會組織中,承擔更多的社會功能。傳統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不僅在物質改變,強調個人利益的現代思想也導致了傳統的人際交往和生活的不同,在滿足質量的前提下,隱私的要求最廣泛用于社會交往。
(1)我國城市的生活形態正在由“單元管理”向“社區管理”轉變,原有的單元院落和封閉的綜合居住空間環境和原有生活模式趨于衰敗。
(2)擴大了城市的規模,重組了城市社區人口。從多層到高層住宅形態的發展,導致城市中心區高層住宅逐步更替。高度聚集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改變了鄰里聚集的方式。社區功能和形式空間由簡單化向多樣化轉變。城市社區不再是行駛單純的居住功能。它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能。
(3)現代科技改變生活,由于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和活動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社區,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虛擬社區的發展,開啟了新的人際交往、購物、娛樂,甚至代替了以往的社會活動等方式,將大大降低人類依賴空間環境和設施材料。
4 現代居住區規劃的合理化設計
(1)提高住宅設計的創新理念;建筑設計與環境相結合,強調我國的文化內涵。第一,住宅的功能多元化;二、居住空間設計的多樣化;三、住宅建筑設計應先進靈活;四,住宅設計應信息化。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對各類住宅規劃設計進行比較研究,設計出更優質的產品。另外,住宅小區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同一開發商開發的社區也應該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近年來,許多住宅小區都做了個性化的特色文章。例如,有的以風景園林為主題,有的以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主題,有的以健康和體育為主題。住宅也應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標志。在景觀設計、建筑造型、社區服務等方面也應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2)合理化和居住區空間布局科學化。首先,要合理安排居住區功能區,布局層次豐富,布局結構鮮明。居住區是居住的主體,但居住區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交通、園林綠化等功能仍要圍繞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安排。其次,從“以人為本”出發,保證建筑與環境是平等的。住宅套型的生存功能和內部功能加強改革,加強未來實用性特別是舒適性的發展,重點居住區的功能。第三,居住布局要改善庭院功能,豐富建筑空間環境,優化小區式花園設計,方便居民互動和娛樂。要使居民有效互動,創造認同感,就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適當的范圍和邊界,以創造“人人有界”的意識。例如,圍繞公共綠地,圍繞綠色空間將有兩級空間。共享樓梯和入口將形成三級空間區域。在各個層面上,該區域的范圍使各級社區的定義清晰、易于管理。從第一級到三級,在空間領域,歸屬感逐漸增強,生活安全感逐漸增強。
(3)住宅小區的設計要以市場為導向。住宅和住宅市場的趨勢在不斷變化。改革開放前,許多住宅單位沒有設計客廳(特別是在北方城市),后來形成了“三大一小”的設計風格。目前,許多地方出現了大臥室和超大客廳(30多平方米)的設計。這就足以說明設計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需求的變化必然導致住宅設計的變化。設計師必須及時、敏銳地把握住其變化,才能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住宅小區。
(4)美化居住區景觀體系,建設“景觀居住區”。“景觀住宅小區”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在居住小區加入山和水。它主要是科學利用原有景觀,適當營造人工景觀,提高居住小區的生態美。同時,我們要繼承自然環境,發揮中華文化傳統,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設計具有各種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山水園林,以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此外,有的住宅區結合了傳統和現代的造園手法,使居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自然氣息。
(5)結合城市實際,確定居住區的結構。居住區數量的構成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豐富建筑空間、營造良好環境為原則,科學合理地規劃。總體上,小城市和城鎮居民區應多低層住宅,城市中的一些高級的住宅區應較低、多層、高層住宅相結合,建立一些高層大城區;郊區住宅區應以多層、高層住宅為主,適當建高樓;大城市中心也可適當建高樓。各類住宅小區要在規定的范圍內控制空置率和建筑密度,保證良好的居住環境。不要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而增加建筑面積和建筑密度。
5 結束語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體出發,根據建設的需要,營造一個自然、和諧、充滿魅力的人居環境。要把社區建設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同時,要堅持規劃設計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配置公共服務設施,維持一定的發展空間。在設計中,采用生態設計理念,合理確定居住區的生態承載力,綠地設計注重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華.居住社區中的“鄰里交往”與“空間環境”分析[J].建筑知識,2004(3).
[2] 張永紅.人本住宅和親情社區建設的思考[J].西部探礦工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