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峰
新學期開學,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的孩子分到了我班,第一次小測驗后,她說要和我談談孩子的情況,我當時正在外地學習,她就發了微信給我。我覺得很多剛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可能都會有她的困惑,就把我和她的微信交流整理出來,希望能對各位家長有點幫助。
張老師您好:
孩子又成為您的學生真是挺榮幸的。
上一年級,這就意味著孩子告別了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生活,從此步入以學習知識為主的小學生活,孩子們有些不適應,說實話,家長們也有些不適應。
還記得航航剛開學那幾天,我每天都是在坐立不安的狀態下度過的。每天都看著表數十次,不是擔心孩子淘氣,坐不住惹老師生氣。就是擔心他個子小被別的同學欺負。我相信,許多家長和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幼兒園的學習是從孩子們興趣出發進行的各種趣味性活動,老師們更注重活動的過程。活動中孩子們是否得到了發展,獲得了知識,收獲了快樂;而在小學,學習的過程固然重要,作為家長可能更注重后面的結果,那就是考試成績。因為有高考這道坎,誰都不會掉以輕心。畢竟,最終還是以考試成績錄取學生這種狀況,在我國近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吧!所以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順利考取好的大學。
這不,國慶節放假前,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考試,其實也不算什么考試,只是一次隨堂測驗罷!剛放學回家,孩子就高興的對我說:“媽媽,我們考試了。我語文考了100,數學87。我語文比小樂多,數學比他少。”說完就樂顛顛地跑去玩了。回到單位,我打開他的書包,看了他的成績單,拼音都寫對了。數學有一組他竟然沒做。對他來說,其實一點也不難。回來后,我問他這道題怎么沒做。他說他貪玩了,瞧,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對剛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建立起“考試”這個意識,一切還都在適應過程中,而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家長、孩子一起共同努力來完成。
也許有人覺得孩子進了學校,一切都是老師的責任了,家長只負責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這就錯了。孩子年齡小班額又大,要求老師照顧到每一位孩子那是不太可能的。孩子對自己在學習中出現的薄弱環節往往是弄不清楚的,就是需要我們作家長的特別細心觀察,留意孩子的表現,耐心幫助他們。比如,孩子剛開始讀書就要學習拼音,有的家長對拼音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總認為孩子主要是學漢字,拼音學習的好壞沒有什么關系。殊不知拼音是學習語言的柺棍,不僅課堂教學經常用到,課外閱讀也經常用到,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更要用到,所以家長一定要協助老師幫助孩子把拼音學好、學扎實,同時教育孩子自覺地、主動地學習。
我們不會以孩子卷面上的那個數字來評判老師和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對于老師大力倡導閱讀課外書籍、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我是非常非常贊同的,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雖然孩子的學習是艱難的,但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能夠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擁有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航航媽媽你好:
不以成績論英雄。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長是否負責任,卻必然地決定了孩子發展的方向。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雷霆,是不負責任的突出表現。起步階段,重要的不是分數,而是學習興趣和狀態。家長——你有興趣、在狀態嗎?永遠不要苛責孩子。如果你以為孩子不夠聰明,問問自己遺傳了什么;如果你以為孩子行為習慣不好,問問自己如何做的榜樣!
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但是,還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第一,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習慣;第二,正直勤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熱愛讀書,開闊視野;最后才是成績優秀。
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航航媽媽,你對孩子教育的關注讓我欣慰,對兒童教育的認識值得肯定。關注孩子的當下,我們更得放眼未來,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始終覺得我們學生“學做人第一”。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
老師在學生的心目里,特別是在一年級學生的心目里是神圣的,聽從老師的話甚至勝過聽家長的話,有時候家長的話可以不聽,但老師的話是絕對服從的。應該說,這是正確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映。
一是當學生犯了紀律受到老師批評,而批評方式方法不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時,孩子會出現不滿情緒,表現得情緒低落,甚至對老師抱怨、反感;二是當學生看出了老師的某些行為不當時,比如表情冷淡、待人不公、脾氣暴躁等,也會對老師產生懷疑,淡化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形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既不要簡單否定老師,也不要簡單壓制孩子,而要冷靜分析,妥善對待。要告訴孩子,犯錯誤是自己的事,自己要改正,不能因為方式方法不當埋怨老師,這對自己是不好的;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家校聯系卡、家長會與老師個別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相信多數老師是會正確對待的。總之,家長在孩子面前要重視維護老師的威信,在老師面前要正確反映孩子的情況,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作為老師,不但要教育好自己所教的學生,更要和學生的家長深入交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會他們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學校的教育,家校聯動,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教育大環境,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