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珍
摘 ?要:感恩教育是當今中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本篇論文從感恩教育的一般理論入手針對當代中學生的感恩現狀,結合“孝”在感恩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孝”為核心,切實搞好中學生感恩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并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點滴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上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孝” ?核心 中學生?感恩教育
“萬善孝為先”,感恩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已深深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世界。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中學生,必須從骨子里感恩父母對自己最博大最無私的愛,才能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在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以“孝”為核心,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一、“孝”是中學生感恩教育的核心
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千萬經典,孝義為先”的古訓。。古人云:“孝,德之始也”。只有緊緊抓住“孝”這個切入點,才能使學生感悟到: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我們應該感謝老師;他人關心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人。從而讓他們樹立起責任意識,以積極的心態完成學習任務。
(1)“孝”是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感恩。馬克思曾經指出:“一個人活著不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由于一些千絲萬縷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種程度上樂意為別人而活著。”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恩情大于山,父母的恩情大于天。一個人最先接觸的人際關系就是與父母的關系,所受恩惠最多的也是父母。這些因素決定了“孝”為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可以說,“孝”是感恩教育的基石。
(2)“孝”是實現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所謂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現在的很多學生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在家里不敬重父母,在學校則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長輩們卻把他們當作寶貝,溺愛有加,忽略了孝道教育,這與感恩教育的本質相違背。而改進家庭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讓中學生真正接受學校和社會感恩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這也為感恩教育的體系建立提供了最基本途徑。
(3)“孝”是衡量感恩教育成效的基本標準。“孝”可以讓學生的感恩認知增強:通過感恩教育要使學生懂得感恩的道理,明白感恩的依據。當中學生充分認識到,父母、老師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勞,應該永遠感激時,這種感恩教育就是成功的。“孝”能夠讓感恩情感的形成:對周圍的人和事冷淡,凡事自私自利是當今中學生為數不少的現狀。當感恩教育激發起中學生對世界的熱愛時,一個對父母充滿深深的孝道之愛的人,心中所有的肯定是對整個世界的熱愛。所以說,“孝”是對感恩情感形成的“測量儀”。
二、以“孝”為切入點,有力推進感恩教育
唐朝詩人孟郊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通過盡“孝”,可以使人對家人、朋友、同事等產生感恩效應,使社會更加和諧文明。我們應以“孝”為切入點,有力地推進感恩教育。
(1)以家庭為主陣地,使中學生在孝敬父母的同時,接受感恩教育。從本質上說,孝敬父母是自我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實踐基地。因此,必須把家庭作為感恩教育的主陣地。
1.抓住細節,注重家庭的潛移默化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有怎樣的認識,便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家長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細節,或明確或委婉地表達出自己深愛著他們,使學生在習以為常的小事中感受父母的真情,從而讓他們愛家人也愛護其他人,在感恩中將愛的傳遞永遠進行下去。
2.以小見大,引導學生知恩圖報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子女對父母報恩的慣性意識。如:對家長講話態度恭敬,語氣懇切;聽從父母的教導,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吃飯時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讓父母吃,為父母盛飯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懂得從小事做起,培養他們尊敬父母,尊敬師長,愛護同學的好習慣。
3.家校聯動,促進孝道有效實施
設置家長學校聯動制度,通過家長、老師、學生三方的聯動,來促進感恩教育在學生家庭的開展。家長和教師要經常聯系,定時進行溝通,明確雙方職責。學校可以通過家庭訪問、通信、開家長會等形式,探討總結切實可行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教育方法,共同推進感恩教育在家庭的實施。
(2)以主題活動為媒介,使中學生在集體感恩父母中接受感恩教育。首先,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緊扣“孝”的核心開展活動,使學生在集體的環境里,共同體會家長的深切之愛,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舔犢之情”、“跪乳之恩”,從而在學生中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
其次,不斷豐富感恩父母的活動形式。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所思所想,增強趣味性和實效性,使感恩教育入腦入心。例如,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班會上朗讀;開展征文活動,評出優秀感人的體現親情的文章;讓每名學生講一個自己印象最深的感恩父母的故事;舉辦謳歌親情的歌詠會等等。
(3)以課堂為重點,使中學生在感恩父母的知行合一中接受感恩教育。一是以思想政治課為主體,合理設置學科結構,形成課堂感恩教育合力。利用思想政治課堂直接向學生傳授感恩父母的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有利于提高學生感恩意識,培養他們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進行感恩推理,從而建立起明晰的感恩道德判斷。二是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如語文學科中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愛的深沉;李密的《陳情表》讓我們認識到什么是忠孝兩全;《岳飛》《包拯》等課文則讓我們知道了報效祖國的意義……感恩,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教師把感恩教育有意識地貫穿于本學科的教學工作中,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人際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學生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形成而身心愉悅,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自然。
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的綜合實踐活動,讓感恩教育走進班級,走進校園,走進學生們的生活。這樣,學生在感恩的文化大背景下,學會感恩,懂得報恩,最終有效實現感恩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