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斌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試圖對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及原因、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應注意的問題及遵循的原則和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如何應用作一些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 ?特殊教育 ?現狀及問題;
一、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對教師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遠程教育網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各地各級的優秀教師云集在這個空間中,他們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支援。通過網絡交流,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新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證明,經常將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總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就要求教師有相當的計算機使用技能,作為教師,更應該積極的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于教學課堂,這樣利人又利己。
2.促進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師的教學方式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整個社會,對教學方式也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輔助者,信息技術則成為教師輔助學生的主要工具。信息技術對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信息技術有助于提高教師呈現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效率,可輔助特殊需要學生進入自我學習和創作。
(2)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對學生的作用
1.改變特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可以作為特殊學生的一種主要學習工具,改變特殊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在:一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各種輔助技術可以降低由于特殊學生本身的生理缺陷帶來的學習障礙;二是特殊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靈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空間,可以說,有了信息技術,特殊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從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得到有關老師的指導;三是信息技術網絡特性有利于實現特殊需要學生的協作式學習,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可與同學、教師以及其他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人一起學習、溝通和創作。
2.有效提高特殊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一,能激發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對特殊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在課堂的專注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逐漸降低,隨著不同外在環境的刺激而又被重新激發。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事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靈活的分割,并將每一部分設計為不同的表現方式,或是聲音,或是圖像,或是動畫,或是網頁,再根據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將每一部分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案。教師在演示多媒體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設備將會產生出不同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大腦皮層也就產生不同的刺激,且相互交替,間隔出現。這樣使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一種"興奮——亞興奮——興奮——亞興奮"的狀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二,能對特殊學生進行多感官的綜合刺激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由于特殊兒童的大腦或其它器官受損,使其認知方式發生改變,具有特殊性,因此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這對于特殊學生知識的獲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簡單的單一刺激,而是集圖形、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感官于一體的綜合刺激。
(3)能較好地培養特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表現出無窮魅力,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網絡等,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于特教教學它更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它們能化難為易,化需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其內力,故而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使特殊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動腦,動手接受教育,感受到網絡教育的魅力。
二、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如何應用
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比如在教學《交通標志》(全日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課)時,教者可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來教學,達到變靜態為動態的效果,較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幾種標志;又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全日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應用信息技術,通過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地提示認知對象,達到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的效果,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長方體的特征。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于音樂課教學中,憑借聲頻、視頻效果,充分展現音樂的魅力,激起特殊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學到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品格;此外,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于生活適應課程中。在教學《認識五官》(全日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適應》一年級第一篇),教師可以借助PPT出示圖片,讓學生分別說出各個器官的名稱、作用,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跟著視頻邊唱兒歌,邊指出相應名稱對應的器官;而在教學《野生動物》一課時,教師則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形象、生動地認識到老虎、獅生等動物的外形特征,并播放各種動物的聲音深入幫助學生深入認識野生動物。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走進特殊教育已是大勢所趨,他既能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成長,又能促進特殊學生的學習,只要我們能把握信息技術的特點,合理、科學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教育中,我們就一定能全面的、不斷的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特殊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梅.對現代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整合的理解[J].教育發展研究,2004(6):35.
[2]喬貴春,李娜,彭文輝.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初探[J].360doc個人圖書館,2011-11-7.